貝武夫之北海的詛咒 - 電影觀後感


慢了兩個禮拜的觀後感,不敢說是評論。剛剛稍微search了一下網路上有關這部電影的文字,發現原來大部分的人並不是看3D版本的。筆者沒有何不食肉糜的心態,我只是拿五百元給女友叫他去買票,之後就得戴著那鬼眼鏡撐整場電影,我也是身不由己呀!(離題,3D版一人多加50元)。

 

先來談談電影原著《貝武夫》這部史詩吧。也許看完電影的各位,可能會以為貝武夫是一部北歐的史詩,因為整部電影都繞著挪威芬蘭丹麥大雪地鬼打轉。其實它卻是一部地地道道的英國國家級史詩。故事根據一場發生在六世紀的戰鬥,以盎格魯撒克遜語流傳開來。作者已經不可考,從七世紀開始傳傳抄抄的過了兩百多年,九世紀時被與其它文章書籍結合成一冊。以古英文寫成,混淆了異教徒和基督教的主題。看傑森湯德羅(Jason Tondro)博士的文章說,貝武夫在這些年來被批評的趴在地上。卻意外的、慧眼視英雄的被我們都很熟析、喜愛的《魔戒》作者托爾金給從地底拉了起來。引起了一股重新檢視這部作品的風潮。以下我直接擷取文章的重點:

 

1936的論文〈貝武夫:食人魔與評論家〉(’Beowulf: The Monster and the Critics’)中,托爾金寫道,每個人批評《貝武夫》的各種缺點並不影響到它的真正地位,事實上,大家都錯誤地把它拿來跟荷馬及維吉爾的作品做比較。《貝武夫》沒有遵循古代希臘和羅馬哲人規定的史詩規則,因為它是北歐的寓言故事,具有獨自的調性,這樣的表現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不同。托爾金迥異於之前大部分學者的看法,聲稱貝武夫對抗食人魔格蘭德爾的母親及屠龍雖然相隔了50年,但這點正是這首詩偉大的地方。他在論文中寫著,《貝武夫》不是關於一個年輕英雄戰勝食人魔的故事,也不是關於老國王屠龍而死的故事,它是一組前後對照的故事,一位曾經年輕力盛的英雄,不畏懼地步向自己的悲劇性死亡,這個故事就是分成這兩個部分才大功告成。

 

托爾金獨特的觀察力,我想也是構成《魔界》小說很大的原因之一吧。沒錯,就一部史詩格式的著作來講,本來就沒有什麼對錯。而它的存在與延續,必定是有其道理在的,托爾金看到了這點。這是一部關於老國王屠龍而死的故事。而老國王死的如何悲壯,則是和這位國王年輕時身為一個壯年英雄時的血氣方剛作為對照。我想,這也是這部史詩跟希臘史詩有所相像或相異的地方,「人性」,「人性的進化」。年輕驕傲的英雄,進化成了願意犧牲自我的國王。這應當是這一則寓言史詩所要傳頌的主旨吧!

 

 

電影的部份,明顯的做了程度上的改編。史詩中對丹麥霍卓國王的描述似乎不多,但與電影明顯不同的一點是,當貝武夫去找食人魔他媽的時候,國王與貝武夫的手下頭是跟著去的。而且就在這趟旅程中,他便把安潔莉娜裘利飾演的食人魔他媽給殺了。而五十年後,魔龍的出現,起因則是因為某位奴隸偷取了龍的金杯,導致龍發怒出來大屠殺,這一點也與電影不同。但史詩中的貝武夫與電影同樣是因為滅食人魔有功,而當上了王位的繼承人,進而成為國王。

 

 

夢時代的3D特效,筆者不是那一科技的專家。但是直言,並沒有高雄科工館立體大螢幕更厲害。但,那可能並不是3DMAX科技的極限吧,畢竟誰也不希望貝武夫脫光了身子在你面前超近的地方跟食人魔打鬥吧。

0 意見:

Designed by Posicionamiento Web | Bloggerized by GosuBlogger | Blue Busin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