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 Open or Not open
MMDays為其讀者提供資訊、評論之外,更致力於提供讀者許多知性的服務。例如最近推出了「MMDays論壇」,提供讀者進一步參與MM- Days探討各種時事議題的管道。無非是達成了Web 2.0中,人與人「互動」的精神,也展現了經營者的用心。身為一個MMDays的讀者,在讀其網站比讀書還要勤的狀況下,我覺得很愉快。
而今,MMDays論壇的第一個議題「WSJ應該免費開放嗎?」已經貼出。理當是在所不辭的來參與,提出一些個人的小小見解。有話道:「真理是越辯越明」,還記得年輕時參加的辯論杯賽的開幕式,台上的老大們致詞時總少不了這句。
我記得,我是在看八月某期的天下雜誌時,才看到新聞集團(News-G r oup)收購道瓊社(Dow Jones)這篇新聞。而屬於道瓊社旗下的華爾街日報,也當然順勢地成為新聞集團旗下的報紙。而當時天下雜誌的文章中,好像是指出,梅鐸為什麼要砸下大錢購買開始一間一間撐不下去的實體報商。梅鐸此棋一下,各界早就直接料想他會有什麼作為來好好整理一下他剛納進手中的華爾街日報。而如今,梅先生也親口證實了這句話,他考慮將已經行之有年的華爾街日報網路收費訂閱的模式,轉變成免費觀看。
且讓我們看一下數據,依目前收費會員來看約有 100 萬人,收益約在 5, 000 萬美元之譜。梅鐸在新聞中指出,他的算盤是,開放之後,全球會員將會從 100 萬人提升到 1, 000 - 1, 500 萬人之間。而從數據顯示,整體大環境來說線上廣告的收入增加了,實體印刷版的收入減少了。分析師認為,梅鐸之所以有這樣的決定,還另外來自於雅虎財金的線上廣告收入費用逐年成長,雅虎財金預計明年廣告收入將達到 2.5 億到 3.5 億美元之間。
引用自MMDays的文章告訴我們,梅鐸似乎是相中了線上廣告的龐大收入。配合著實體報紙的廣告收益持續不回頭地下降,梅鐸覺得,或者他在還沒收購道瓊之前就已經想到,他一定得讓WS改變。他也一定得改變,沒有人在收購了一間獲利能力持續下降的公司後不做點什麼的。
改變模式的動機,線上廣告的收益。這一點,筆者暫時給予認同。但是WSJ要注意到的是,一但變成免費的模式,觀看網頁的客戶就像是游離的選民。也許當WSJ還是訂閱模式的時候,會訂閱網路版的客戶,可能是一位專業投資經理人、公司執行長,或某某主管。而他們對WSJ這類報紙的需求,來自於工作上的需要。所以依附著這種需要,附帶著訂閱合約的約束,他們關注於這份報紙的力量轉換成了WSJ訂閱版的廣告商吸引力。廣告商知道,他們刊登廣告後,只要連續登幾天,就有可能被連續的注意到。
而免費的模式,可能就有別的變數了。一旦開放後,我們先談原來那些訂購者的情況。他們可能會持續關注WSJ,但是同時的去關注其他的相關議題的報紙,例如金融時報。再者,那些新進來的觀看群呢?首先,這邊要描述的是,WSJ似乎是一份專業的金融報紙,這樣專業的閱讀需求,是否將要飽和?還是真的跟梅鐸說的一樣,會增加將近十五倍的巨大閱讀者?而如果真的如梅鐸所言,那我們接著下來看看兩個問題。第一個,增加的讀者是否真有如此專業的閱讀需求?第二個,增加者來自於美國本土,還是國外?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筆者認為會影響到WSJ開放以後的內容走向。筆者前面已經講過,開放後,讀者就向游離的選民。他只是像訂閱奇摩新聞RSS一樣,看看清單,找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其他的?「將所有項目標示為已閱讀」。如果真是如此,廣告商還會有如此大的興趣來刊登廣告嗎?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會影響到廣告商的一個因素。畢竟如果是本土的廣告,外國讀者甩都不甩吧。
然,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所產生的問題呢。簡單的道理,筆者認為在配套措施要動點頭腦。
* 逐步開放內容或是還是有幾個專欄跟報紙有部分差異化 * 部分內容更新時間的差距 * print & online版的內容差異化以降低訂閱量下降的衝擊 * print版本有完整的專欄 (Online可能較晚更新) * online有最新的live訊息 (篇幅短的update) * 考慮廣告形式? 是傳統banner 或是還有專為財務金融方試的廣告系統呢? * 其它…
套一句星期天先生的話:「變革一定是對的」。梅鐸下了這步棋之後,之後如何佈局,才會是整盤棋是否能贏的重點,因為這步開放的棋只是基礎。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