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趨勢小整理,「魔術熱潮襲台」
不知道各位朋友們喜不喜歡魔術表演?亦或喜不喜歡表演魔術?猶記得小時候,親戚送給筆者的一組魔術道具組,當時把玩許久,甚到處獻醜,現在想來猶是一段純真回憶。
不知道各位朋友們有沒有發現,魔術的熱潮,在近些日子中,又慢慢的籠罩上了台灣?
魔術演出在台灣有沒有票房?從演藝圈大小天王周杰倫、劉德華相繼用魔術贏得歌迷支持,到近來張菲在中視《綜藝大哥大》開闢「大魔競」單元,直接讓收視飆到冠軍,甚至金馬獎花三百萬找來日本魔術師Cyril演出。
引用自中時電子報
用魔術穿插表演,早已行之有年。但隨著這種表演形式越趨普及,且大多需要收費觀賞時,需求量勢必是開始走下坡的。台灣電視圈,有幾位擁有雪亮眼睛的製作人、主持人,張菲就是其中一位。筆者一直對推出「大魔競」這個單元頗感佩服,若不是對社會趨勢有著某種程度的了解,怎敢一馬當先的開闢這樣新穎的單元呢?
然而這終究是時勢造英雄,誰是最後的英雄還不確定,唯一確定的是,「魔術熱潮」已經逐漸的席捲全台。
近年在許多高中,魔術社更已成為潮流。台北縣蘆洲徐匯中學訓育組長蔡爾私說,這學期學校開辦魔術班,「開放上網報名不到半個小時就額滿了,師生要求下學期再增設一班」。該校兩次活動找來魔術師表演,大受師生歡迎,這學期的魔術班,四十個名額,一下子就被擠爆。
引用自中時電子報
然而到底為什麼會造成這股風潮,筆者學養不豐,尚無法體悟。現今大多數的說法都是鎖定在「現代人生活無趣」上面。
分析這波魔術熱,很多玩家都說,生活悶,魔術又符合現代人愛秀敢秀的特性,不紅才怪。
引用自中時電子報
總之不管結果如何,若魔術能讓飢渴的都市心靈溫飽,那也不錯。商人也許也可以抓準這次的熱潮,推出相對應的服務與產品,再撈一次魔術錢。
That's all ,只是個趨勢。
美國黑幫 American Gangster 觀後感
導演:雷利史考特 Ridley Scott(美好的一年)
編劇:史蒂芬席連 Steve Zaillian(紐約黑幫)
演員:丹佐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臥底)、羅素克洛 Russell Crowe(決戰3:10)、 Chiwetel Ejiofor(長靴妖姬)、小古巴古丁 Cuba Gooding, Jr(征服情海)
話說,筆者口袋隨著這個月份見底了(月底)。偏偏在這個週末,又有兩片大片搶著上映,分別是「美國黑幫」與「投名狀」。省吃儉用總算勉勉強強的擠出兩張票的錢,今天下午拉著女友走到電影院門口時才驚覺:「我們要看哪部片子呀!?」總不可能一個人看一部吧(死)。
各位朋友看文章標題,想必知道筆者最後是選擇了美國黑幫。而至於為什麼會選這部電影呢,老實說是直覺吧。不過至少影片沒有讓我失望。讓我失望的是,電影院投名狀跟美國黑幫的場次數目,投名狀可是開三個廳外加隨時都有得看。而美國黑幫呢,竟然用了一個大約兩間教室大的廳,還記得看淚光閃閃在那裡,而且場次少的可以。算了,只希望各位朋友們若去看此片,別與筆者有同樣遭遇才好。
劇情簡介: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美國黑幫》主要是在敘述,1970年代黑幫傳奇人物法蘭克盧卡斯從哈林街頭崛起竄升為黑道界的超級巨星,到後來終於被一名鍥而不捨的警察緝捕歸案的真實故事。
整部片子,不管其背景、故事情節,雜七雜八的都不要管。只圍繞在一件主軸上:「兩個為了自己的正義戰鬥的人」。當時美國紐約各大幫派為了進口毒品,紛紛對警察進行賄賂。而甚至有警察假裝將毒品攔截沒收,實則自己稀釋純度後再販售,謀取暴利。大部分的警察早已經習慣收人的賄賂、敲別人的竹槓。而在這之中,羅素克洛飾演的警探李奇,卻是堅持不收賄的人。丹佐飾演的法蘭克,原是一名跟在黑幫大哥旁的司機,但深得老大歡喜,得以被栽培。在老大心臟病生亡後,反而崛起吃掉了那些在週遭覬覦老大地盤的其他角頭。
兩個秉持著全然不同價值觀的人,不同的行事方法,但是回歸到最本質,還是善的。法蘭克儘管凶狠,但是當他功成名就時,將母親與親戚朋友全都接至哈林區的豪宅居住。黑人重視家庭的感覺,沒有隨著他的富有而離去。反觀李奇,雖然是外遇不斷、拋妻棄子,但卻是一個剛正不阿的警員。這就是筆者為什麼認為認為這部片子是兩個為了自己正義戰鬥的兩個男人之爭,本來就沒有所謂正義或非正義。
另一個專注的問題是,影片末端被起訴收賄的警員,竟然佔了紐約緝毒小組中的四分之三。我想警察們因為這部片子出來,恐怕又要緊張一場。因為這再度提醒了世人們,警察是否也用他們的方式,維護著他們的正義呢?當然筆者並不認為當今的警察們不好,警察可是很辛苦的在工作的呢!
影片一層一層的帶給觀眾省思,靜態的震撼。還是希望各位朋友有錢有時間時,能進電影院觀場這歲末片子。不過筆者還是自己能夠去看投名狀啦(泣)!
圖片資料來源:
http://movie.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ext&film_id=faen00765429
晚上7:15 | 標籤: 評論, 電影, 藝文 | 1 Comments
「分享」成主流概念,由隱私權事件談 Web2.0 網路偷窺時代
今天在ZDNet Taiwan上面看到這則新聞「Google Reader的隱私權爭議」。不禁令人聯想到前些日子美國知名社群網站Facebook所引起的隱私權事件(詳細情形可參此新聞)。相信各位朋友們都跟筆者一樣知道,這已經不是Google第一次被新聞報出來的隱私權爭議了。先前的事件其中一件是Google Earth的街景照,被指控能窺探人民的生活隱私。
先講一下今天這起事件好了。
Google Reader從2006年起,就允許使用者以超連結、部落格短片和儲存在公共網頁等方式,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上週,Google修改了 Google Reader的政策,讓這些分享的項目,自動傳給使用者在Google Talk的所有聯絡人。
大家可以看到的,這起事件大致上與最近Facebook事件的類型相同。不用說得很複雜,這兩起事件均是起源於一個概念「分享」。Facebook將使用者消費的資訊提供給廣告參考,換言之使用者的消費紀錄將被洩漏。起因是善良的,為了提供消費者更感興趣的廣告,對使用者及廣告商都是雙贏。但他們忽略了不喜被窺探的人性,竟然將此功能「預設開啟」。今天Google也相同,將自己喜愛的東西,藉由Google Reader分享出去,原本是一件頗好的事情。卻也踩到同樣的地雷,也將這項功能預設開啟。
新聞的末了有提到,Google已經公佈了如何取消分享、分享給特定人的方法。最後還是選擇了妥協,那麼為什麼一開始要選擇對抗呢?
剛剛有提到,這兩件事情的肇因都是「分享」。而「分享」這個概念又是現今所謂「Web 2.0」時代所提倡的。想來不禁為這些創業家們擔心,因為他們似乎隨時可能會讓自己用的得意的「分享」槍擦槍走火。輕微一點可能受的傷,嚴重一點可能自斃生亡。
為文到這個段落,筆者想要問一個問題:「Web 2.0」中「分享」的紅線到底在哪裡?創業家們如何去避免踩上這條紅線,有方法嗎?還是只能像如今我們看到的,以身試法?
將目光移離這些創新企業、網站。相信各位朋友也會明顯感受到,「分享」這個Web 2.0的概念竟也延燒至我們所處的社會上了吧?層出不窮的盜版音樂、影片,甚至電子書。不用多久的時日,就會又再水果日報上面看到台灣哪一所大學高中職的學生的自拍圖片又被駭客破解。這還是被動的,現在甚至還有人會將自己的自拍照分享至網路上給眾多朋友們瞻仰。這一切的起源都是「分享」,然而這樣的分享真的對了嗎?
For share!為了分享。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堆什麼「無名破解流出」之類的文章標題,內含良家婦女與夫君親密、露點的照片。若將裡面的男女主角換做你我,情何以堪?筆者一再強調,「分享」這個概念的起源是好的,但是如今人們錯誤的去使用他。
以台灣的法律而言,破解他人加密的網路相簿,瀏覽並抓取照片就已經觸犯了刑法第358、359條;而換成實際的處罰來看那應該將是五年以下的刑罰與數十萬元罰款,只要被窺者提出相當的數位證據與相關證明並未授權其瀏覽,那麼偷窺者,你的代價其實相當高!至於在網路上,協助散佈流傳的人,根據刑法第235條,張貼「猥褻」文字、「違害善良風俗的」圖片的人也得小心連帶負起相關刑責啊!
引用自ZDnet Taiwan
在這邊,筆者並沒有要去針對現今此一社會風氣做任何的批判。但我想大家可以上面這一段引文,得知台灣法律對這些行為所下的註解及懲罰。筆者並不是正義使者,也不是抓狗大隊,不怎麼清高。但今天寫這篇文章,除了希望能夠引起大家討論「隱私紅線」的問題,也還是要呼籲大家正視隱私權。畢竟在這個年代,某個水果日報都能把女學生自拍照放頭版(反正只要打馬賽克就好),各位朋友覺得筆者還能希望什麼呢?
不麻煩的話,還請讀者們給一的推唷~︿︿。
讀栗耘先生《沙子自己知道》拾得
陶淵明遠離俗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蹟,想必各位朋友都清楚不過了。門前柳樹,與天地幾乎一體,如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古今都有人嚮往不己。然而在這工業社會,且不論一個烏托邦,我們是否有可能向像眾多先人一般,隱居於山水之中?
有些時候,有些朋友會打趣地說:「將來我要隱居!」。有原住民頭目血統的便附喝:「我家有好幾座山頭,要隱居就來吧!」。所謂隱居者的定義,到底為何?也許在我們這些「隱居無門」的俗世心靈裡,那些住得偏遠些的人便是「隱居者」。又或者認為隱居便是那些放棄世俗功利,亦說「逃避」社會的人士執意做的行為。
而我們這些認知與想像,是源自於我們的世俗心靈。換言之,若要從所謂隱居者的心靈來看,誰才是真正的隱居者呢?我想,答案或許就是我們這些俗世人吧。
長久以來,我一直覺得,在這世間,身如微塵,走過大半生了,但如沙塵過渡,本應無甚可言;塵也是餘,渡後即失,兩相了無痕跡,如今年齒略增,感觸尤深,因而有好長一段時間,不再與出書念頭。
摘錄《沙子自己知道》序
到底什麼是真隱居?這些年頭,各位朋友想必不難發覺一件事情,有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在鄉下買了塊田地,週休二日時自個兒去耕。這雖是農田轉型的一種方式,但也將更多的都市污染隨著交通工具帶入農村。這雖是都市人放鬆心靈的一種方式,然而這真的是真放鬆嗎?還是只是一種形式?
最近讀了粟耘老先生過世前的最後一本書《沙子自己知道》,方知隱居不在形式,而在那一顆「隱居的心」。
整本書說起來,沒有一特定的敘述主題。只有老先生一個真正的田園癮者的心路隨筆。將老先生一生所見,由一個觀察力獨到的視野出發。文字功力深厚,見於文章典故成語之多,但並不俗套,散發出一種誠懇至極的香味。就好像,一位常坐在榕樹下的和藹老人,說著他永遠說不完的故事一樣的真摯。
前些時,因某種機緣,使我覺得似宜將多年來曾集結的文字,除了兩份專欄文稿外,全部再三檢視,擇要做一整體的呈現。如今算是卸下一項仔肩,希望此後可以過著更為沖虛清簡,貼近沙塵之渡的生活。
摘錄《沙子自己知道》序
如此眾多的故事,參雜著老先生的靈魂,成了這本《沙子自己知道》。沙子,筆者認為即是作者指自己。沙塵,即是這世間。老先生的靈魂伴隨著人生道哩,這本書,筆者認為值得各位朋友一讀,誠懇推薦。
圖片引用自博客書局
晚上8:08 | 標籤: 評論, 藝文, 讀書拾得 | 2 Comments
好孕臨門 Knocked Up 觀後感
導演:Judd Apatow (40處男)
編劇:Judd Apatow (40處男)
演員:塞斯羅根 Seth Rogen(40處男)、保羅路德 Paul Rudd(40處男)、凱薩林海格 Katherine Heigl(實習醫生)
《好孕臨門》一片的影評,丟在Blog中的暫存區中已經夠久了。還記得是九月多的時候去看的電影,今天挖出來,將他補齊。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兩年前的一部片子-《四十處男》。在片中尬一角的塞斯羅根,因為表現亮眼,遂成為賈德艾帕托拍攝《好孕臨門》
時,第一指名指定的男角。《新婚奧客》塞斯羅根與《鬼娃新娘》凱瑟琳海格合演,《四十處男》編導再挖人性笑果,是我對這部片子一開始的期待。
劇情簡介:艾莉森史考特(凱薩林海格)是一名前途看好的娛樂新聞記者,當她在某一晚喝醉酒之後,無意間和一名遊手好閒的懶骨頭班史東(塞斯羅根)發生一夜情之後,竟然發現她懷孕了。但是班史東其實是一個不想定下來的大孩子和單身漢,當他發現他必須面對和孩子的媽結婚的事實,他無法決定是否要臨陣脫逃,或是鼓起勇氣承擔後果。這一對在發生一夜情之前互相不認識的男女,在決定把孩子生下來之後,突然發現他們必須開始約會談戀愛,而且當他們愈了解對方,他們就愈清楚他們並不是心中尋找的心靈伴侶。他們只有九個月的時間找出這些問題的解答。
說實在的,這整部片子充滿了髒話。若有為人父母的想要用此片來個機會性教育,那在教育之前可得先對孩子們做做心理建設。
筆者通常會把電影粗略分成三種類型:商業片、藝術片、綜合片。顧名思義,商業片就像是國家寶藏2 : 古籍秘辛這類的片子。藝術片的話,像德國的許多電影便是。綜合片則是介於商業與藝術兩種之間。也就是一種為了消彌藝術片「叫好不叫座」及商業片「叫座不叫好」缺點,所產生的「中庸」型態。知名的像是我們台灣的大導演李安之斷背山、色戒。今天要談的這部《好孕臨門》,筆者將其歸為第三類。
片中藉由男女主角不經意的認識、上床到女主角發現自己懷孕。突顯了現今社會男女關係的複雜。但女主角與男主角卻都異口同聲的要負起扶養小孩的責任,儘管兩個人才剛要開始認識彼此。而隨即而來看似甜蜜的懷孕過程,壓力卻一點一滴的慢慢累積到男女主角上。最後情緒的水庫大洩洪,沖的兩個人惡臉相向。
在這段過程中,男主角從一開始信誓旦旦,到最後帶點無能為力的感覺。導演編劇甚至安排一場地震戲,男主角完全沒有解救在一旁睡覺的女主角,自個一個人的跑出家門避難,來突顯男主角在面對壓力下的不成熟與無能。其實我們都知道,男主角的無能是不能責怪的。畢竟二十三歲的小夥子,沒有選擇要求女方墮胎,不錯了不是嗎?
其中片子裡有一組相當重要的男女配角。便是片中女主角的姐姐及姊夫。為什麼說其重要,因為他們便是婚姻問題上的一組對照組。片子也點出了一些婚姻問題。像是有一方想要擁有自己空間,另一半卻覺得自己把全部時間都奉獻給家庭。
最後男主角算是改邪歸正,努力向上,以傳統的和好收場。筆者認為片子也算是成功的以等份的分量個別點出男女在婚姻上的問題。
個人認為此片編導的功力具一定水準,也是綜合片的一大作。有效的將觀眾拉進電影院,也有效的將思想藝術融入片中。希望各位朋友若有空,就去租個DVD來看看吧!
晚上10:37 | 標籤: 評論, 電影, 藝文 | 0 Comments
補習,是加分還是枷鎖?
日前讀中山大學企管系葉匡時教授的文章-《補習教育的印記》,深感認同。這篇文章是發表於某期天下雜誌中,葉教授的教育觀察專欄。期期總有葉教授對教育的觀察,當配其企管專長,以不一樣的角度審視每每惠我良多。
葉教授的文章中大略是敘述,台灣從小到大的補習教育,在人民的心中漸漸養成了一種認知模式。一種補補補的認知模式。葉教授舉其身處的教育界來講,各位朋友們可能會有些疑惑,為何補習會跟那些高高在上的教育人士扯上了關係。葉教授說,國科會及許多大學皆邀請國外以論文數量著稱的學者來台灣為我國的教授學者們補習。補什麼?補「如何多發表國際期刊論文」。
也許補這種習,並非上些上課的教授們的主動意願。但是由主辦單位(即國科會、各大學)來看,這些知識份子群聚的組織,還是脫離不了台灣這種補習印象的認知模式。凡事不足,補就對了。
也許各位朋友會問筆者,補習哪裡有錯了?筆者對此問題當是雙手舉起,「補習一點錯都沒有」。甚至還會為肯花金錢時間去補習的人鼓掌呢,畢竟筆者從小到大沒補過習,要補的話也一定沒毅力。
那為什麼筆者今天還要寫這篇文章?我想這邊要說明的是,「補習這種行為本身沒有錯,今天錯是錯在補習的出發點」。葉匡時教授也指出,補習的目的若是為了爭名奪次,是屬於短視近利的作法。而筆者認為,台灣教育當前就是充斥著這股歪風。
相信各位朋友可能感同身受。台灣從小開始,「不能輸在起跑點」的觀念砸在了小朋友的童年。雙語幼稚園讓孩子連自己母語都還不太會講,就能在捷運上說:It's so hot。才藝補東補西,也快要成為父母跟父母間比拼的項目。國小畢業,補國中銜接、國中狂補上高中、高中拼命補上大學。沒了嗎?錯!還有人在補研究所的啦。
筆者之前曾寫過《沉痛的包袱,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文。節錄的聯合報新聞中說,現今的學生根本不覺得熬夜讀書到十二點是件不正常的事情。仔細算算,萬一晚上有補習,回家平均九點快十點,東弄西弄開始讀書,的確是要十一二點才能睡覺。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要去補習?說真的,這一點筆者真的真的搞都搞不懂。學校的師長們,不願意為這些孩子解惑嗎?這些孩子不知,若能不補習,學習與生活的品質都會再再的提升嗎?
而補習生態,給台灣的教育帶來什麼?或許因為學生們依賴補習,反而本末倒置。上課不專心聽,因為晚上可以用補的。作業不用作,反正分數補補就有。這些都是對整個教育生態造成相當大衝擊的事情,若把學習的熱息都給輕易丟棄,那身為學生的人們,還剩什麼?
哀哉。
晚上9:07 | 標籤: 教育, 評論, 新聞, 藝文 | 0 Comments
國家寶藏2 : 古籍秘辛Book of Secrets觀後感
導演:Jon Turtletaub(國家寶藏)
編劇:Cormac Wibberley(國家寶藏)
演員:尼可拉斯凱吉 Nicolas Cage(國家寶藏)、黛安克魯格 Diane Kruger(國家寶藏)、賈斯丁巴森 Justin Bartha(國家寶藏)、強沃特 Jon Voight(國家寶藏)、哈維凱托 Harvey Keitel(國家寶藏)、海倫米倫 Helen Mirren (黛妃與女皇)
話說國家寶藏的第一集,在筆者心中是留下不錯地印象。緊湊的劇情,巧思設計的解謎過程,也不乏場面動魄的追逐、打鬥。若要筆者再心中排行一個三十大商業片,國家寶藏絕對不會缺席。而如今第二集《國家寶藏:古籍秘辛National Treasure: Book of Secrets》,延續了第一集的所有的好。然而這成了這部片子的優點,也成了這部片子的缺點。
選擇在12/19上映,打著聖誕節唯一強檔的電影。筆者今天到電影院觀影時,已經特別選在下午大家吃飽飯要睡午睡的時間。沒想到還是整場爆滿,聲勢可比神鬼奇航三。看來大家都很無聊都很期待這部能讓大家吃滿整場爆米花,也不必用上半個腦細胞的大片。
劇情簡介:寶藏獵人班傑明富蘭克林蓋茲又回來了(尼可拉斯凱吉飾),這回他要追查的是美國總統林肯遭刺殺的案件背後真相,他將從凶手約翰布思保有的關鍵日記中展開追查,該日記當中遺失的18頁可能藏有破案的關鍵線索。
這樣的一部成功商業片,搭配著解謎題材的冷飯熱炒。劇情緊湊是絕對跑不掉的一個設定,然而既然是解謎影片,少不了讓觀眾猜也猜不出來(亦或者讓觀眾一看到就無心去猜)的解謎技巧。場景的設計也尤其重要,影片中最終尋找到的寶藏-黃金城,雖沒有筆者想像的金碧輝煌,但也真是夠逼真了。只有這些還不夠,商業片最最最重要的就是那些砸大錢下去做的特技,包括了開大卡車在法國的小巷中猛鑽猛撞,撞壞了幾部賓士什麼的都不用錢一樣。這樣才夠讓觀眾一直一直把爆米花塞進嘴裡嘛!
說了那麼多廢話,我想各位朋友最想聽的不是別的,而是筆者對這部片子到底滿不滿意。筆者在第一段末了處提到了,這部片子的優點即是其缺點所在。完滿的商業片子,該具備的都具備了。一流的演員,一流的導演,一流的製片。片中已經明顯的埋下了第三集的伏筆,而不管是第三集亦或者第四集,本片面對的問題很簡單,在於如何繼續推成出新。觀眾的胃口是會膩的,不是嗎?
但是今天來說,國家寶藏:古籍秘辛National Treasure: Book of Secrets,我想依然是您度過聖誕節的一項好選擇唷!
資料與圖片來源:http://www.truemovie.com/2007moviedata/NationalTreasure2.htm
晚上11:10 | 標籤: 評論, 電影, 藝文 | 0 Comments
淺談「否定」社會現狀及轉機
今天在Eye without S看到KuenWei寫的一篇《習慣否定社會下,創造的可怕循環效果。》。心中頗有感觸,想與各位好友們分享一下心得。
不知道大家身在這樣的社會,有沒有體會到一種感覺,我們台灣人不知道是因為曾經苦過還是因為天生需要有悲觀主義,所以在我們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反而是否定先於肯定,講好聽一點就是藉由不斷的否定之後,發現自己的缺失、不足之處,接下來可以往更好的方向邁進,達到最好的結果;講難聽一點就是,我們就是看不爽別人已經有一點點努力的進步,所以我一定要用否定的方式,將別人殺的體無完膚。我沒有在西方有長期的待過,但是我聽說他們比較不會用否定的方式去面對人,尤其是在教育之上。
Kune這段的論述,筆者認為是有點過之。當然一社會現象之觀察,本來就是由人們去自由評斷。筆者認為,台灣這種「否定」現象,早已經存在。但是還不至於內化到達每個人都「看別人好就眼紅」的狀況。然而,不嚴重不代表我們不要去重視這個問題。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整天宣揚「肯定」社會的美好,當務之急,應當是找出造成「否定」社會的源頭。
Kune在文中也有提到,西方的國家似乎比較不會用否定的方式去面對人,尤其是面對學童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教育就像是社會大樹的根,什麼樣的種子、種法、環境,影響了這顆大樹成長後的面貌。所以,筆者跟Kune也達成了一個共識:「教育」。沒錯,問題應當是出在教育。
筆者之前寫過一篇《沉痛的包袱,拖著沉重的腳步》。旨在批評當前台灣教育觀念的種種短視近利的觀念。包括了升學主義、唯分論等等。造就了台灣當今學生們,普遍都是不快樂的學習。而不快樂的學習,絕對不會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學習成效也幾乎等於零。而台灣的教育界,似乎用一種盲從的心態,變相的去鼓勵這種風氣。這是不可取的,自古以來知識份子應當有經世濟民之理想,怎能盲從一種傷民敗國的風氣呢?
筆者認為今天「否定」社會的形成,跟台灣的教育觀念有相當大的關係。在台灣,對於一個學童的肯定,大半是來自於外在學科評量分數。而不是其健康的體態、心理,與對學習的熱誠。而Kune也提到,隨著帶著這種成長背景的孩子長大,為人父母後,也以同樣的觀念再來教育其下一代。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而這樣的觀念,通常都是伴隨著所謂的「門檻」認知而來。舉一段Kune在其文章中對門檻的解釋:
正因為大家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都是這樣的否定態度,接下來長大結婚生兒育女之後,也會轉嫁這種方式在小孩上面,也是透過自己面對高標準的要求去看子女需要達成的門檻在哪,而且隨著教育普及,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越多的時候,他們對門檻的設定自然就會提高,很像是一種乘數效果的方式向上飆升,漸漸的小孩子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不是因為他們做的不好,是因為他們做的「不夠好」另一方面,門檻也是個很不理性的計算,因為門檻的設定通常一定會帶有主觀的意識的介入,如此以來可能容易忽略了每個人天生的能力就不一樣,不是DNA配對就一定會截長補短,成就一個完美的優生學,每個人既然不可能成為通才,那又何苦定一個門檻,或許是一個永遠無法完美達成的門檻,反而造成了父母師長們最後面對一段段的失望,小孩也因為這樣子面對一段段的失落,感覺沒有達成目標的成就感,父母師長也苛責自己沒有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小孩,但是這可能都不是他們的行為模式上的錯誤,而是一種認知的不同產生。
這段論述,完整地表達了當今台灣社會中,「否定」與「門檻」所交織而成的一種惡性循環。行之有年的這些觀念,導致了當今台灣教育觀念更加的變形。筆者也在《清廉是永續品牌的基礎,台灣有這個地基嗎?》一文中提到,台灣的教育參訪團體,參觀北歐國家不管幾萬遍都是一樣的。那是一種內化在每個人心中的價值觀念。之前筆者讀天下雜誌時,看到一段芬蘭教育的報導。報導是這樣寫的,說芬蘭的教室中,永遠都不會出現因為要趕課而犧牲掉學習能力較差的孩子的權益。而較聰明,學習能力較快的孩子,也是打從心底的認同應當要等大家都一起學會時,才進入下一段的課程。而自己也會去盡心的協助能力較差的學生。這是一種價值觀,在台灣根本不被認同的價值觀。
當然會造成這樣的價值觀,當然是因為歷史、社會等種種的因素,無法評斷誰對誰錯。但是近幾年來,台灣中低教育界卻逆向的鼓吹這種歪風。包括筆者之前提到的,學校為了自己的生存,努力的壓榨學生的精力。用「要會讀書也要會玩」的理想口號,慢慢的淘汰那些無法在課業以及活動上兼顧的學生們。學生們喪失學習熱情,慢慢的導致學習成果M型化。筆者還是認為,這真是非常不可取。
什麼樣的態度,才能真正的解決「否定」社會的問題。「平等、互助、博愛、肯定」,這樣簡單的口號,只要真正的內化到每個人的心中。很多社會的問題就會消失了。講的比做的簡單,當然需要政府逆水行舟的去宣導這種觀念,將這種觀念內化到每個人的心中。
套一句Kune在其文中最後一段所言:「下次,在我們想要批評別人之前,是不是都可以多加一點肯定的語氣,或許這樣別人會充滿更多改善的力量。」,加油台灣!
上午10:54 | 標籤: 社會觀察, 評論, 新聞, 藝文 | 1 Comments
清廉是永續品牌的基礎,台灣有這個地基嗎?
最近幾期的天下雜誌,陸續介紹了北歐小國的競爭力奇蹟。希望能夠讓台灣政府做一個借鏡、一個跳板,能否擷取北歐模式的優點,再度踏上世界競爭力的舞台。
昨天剛收到了387期的天下雜誌,在讀者投書這一專欄,看到了一位來自高雄的李小姐的文章《清廉是永續品牌的基礎》。頗感認同,也實在是現今台灣社會必定得檢討的事情,遂為文與大家分享。
話說北歐國家是為萬能政府,高稅收與高福利並進。其競爭力與國民快樂感來來自於政府對於教育與生活事務上盡心的照料。像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丹麥。家中萬一有一人受傷,必須以輪椅代步時,政府便會派人親自到家門口裝置斜坡,以便傷患出入。老人萬一獨居,且需要人照料。政府指派的護士一天竟然登門七次以上。老人想要學電腦上網,政府也是照單全收,到府安裝兼教學。
然而這一切的源頭,其實還是要歸於稅收。然稅收的源頭呢?為什麼人民願意無怨無悔的繳交如此高的稅金?有學者說是因為北歐的人民的民族性,祖先多為游牧民族,互相幫助的基因早已存在細胞中。也許這真的是根本原因,但是能夠持續如此久,恐怕還得有其他原因。沒錯,就是官員的清廉。唯有人民相信,官員能妥善的把自己繳納的稅金都用到人民的身上,人民才願意繳納如此高的稅金嘛!
而我想,這是台灣政府團體參訪幾百次北歐國家都學不來的東西。就如同李小姐所言,清廉是品牌的基礎。沒有這個清廉的地基,大樓怎麼蓋是怎麼倒。現在強調企業型政府,政府某程度上應當成一種品牌來經營,人們相信你這個政府品牌,任何的事務也才能妥善推行,不是嗎?
這句話當然也能套用到真實的企業上。一個發生財報作假,或者內線交易甚至貪贓公款的公司,就算先前品牌的塑造有多麼成功,也會在旦夕之間毀滅。
最後,希望台灣的政府、企業的領導人,在強調社會企業責任的時代,對著你們發芽茁壯的土地,打下清廉的地基吧!
上午10:35 | 標籤: 評論, 新聞, 藝文 | 0 Comments
有集體意識如何?使用者與部落客要改變!談當前FunP等書籤網站與Blog界的交織進展
今天在四十八個德瑞克看到了Derek發表的《網民的集體意識?哪裡有網民的集體意識?》一文,心中有些感想,希望能與各位朋友們分享。
Derek談到,有關於現今台灣的書籤網站,例如FunP、黑米等站,都容易出現所謂「少數人意識造成整體意識的假象」。說白一點,也就是近期常被各位朋友與部落客討論的問題-網友們常看是知名的blog出來的文章,就先推再說的行為。而搭配著這種現象的則是,諸位可以看看Funp中科技以外的類別,推文數超過十是相當難得的。許多潛藏在美食、旅行、藝文、財金的好文章,都因為推文數不夠多,而無法與世人見面。
深究這種現象的原因,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這是當前台灣web 2.0網站的一個通病-「重度使用者過多」,所造成的。沒錯,看看當今的書籤網站,被推的最高的文章,除了有灌水嫌疑的政治文與其他文章(例如彎彎與其他大家的漫畫、一些較觸動人心的題目),大約一半會登上首頁的,都是科技類的文章。當然,最近我們的確可以發現,這種情況是慢慢的在好轉。會持續好轉嗎?怎麼持續下去?
最近發生的道歉文事件,在這邊可以作為一個例子。這邊先聲明,筆者我對於這道歉文事件的始末並不了解,在這邊當做例子無對MR.6或XDite有任何批判之意。以筆者的角度來看,當我看到道歉文被推上首頁第一名時,我第一個反應是「實在沒必要」。就好像自己的私事被大家搬上檯面來當茶餘飯後的話題一樣,我想Mr.6跟XDite兩位當事人,應當也會感受到不舒服吧?
最近發生這件事情告訴我們,書籤網站還是在泥沼中繼續努力前進。我們也看到Derek在文中指出,YAHOO新聞下方的推薦總是可達兩三百人。一個明顯的方向跟契機,「書籤網站是要往大眾化去發展的」。而不是死守著如今,閉門與科技造車。畢竟,普羅大眾並沒有像各位一樣如此的聰明有能力看懂科技的文章。我們也在Derek的文章中看到統計圖表,得知了當今普羅大眾關心的可能比較會是劉真相片和公主小妹。
而這本來就是書籤網站的一個先天缺陷,非戰之罪。諸位朋友們應當都了解,部落格的生態系,「科技」佔了一個比較大的區域。另外一個更大、卻不被人看見的區域便是「個人生活紀事」這類的blog。所以當今,應當說是一個「移轉期」。可以比喻成一項高科技產品慢慢邁向大眾化的過程。
這樣的過程必定是掀起許多討論的。就像最近的情形一樣。然而時勢是慢慢的推移,Funp的經營團隊也朝此方向著墨。那接下來,身為一個Funp愛好者或部落客的你跟我應該做些什麼呢?
第一個,不以已與物喜悲。坊間許多增強Blog技巧的文章,都指出部落客應當寫一些較受歡迎的議題。而且訂定標題時,還得像水果日報一般的聳動且吸引人,方是部落格大家。
筆者個人是認為,這樣可是萬萬不得的。下標題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出發點並不建立在要吸引多少人的注意。而應當是由「讓觀文者容易閱讀」這個點來出發。而部落格應當寫什麼東西,如果還要時勢來幫忙決定,那也未免太降自己的格調了吧。筆者相信大家都是有能力寫出自己獨特的一手文章。而況乎「英雄造時勢」,你想不想當英雄呢?想的話就付諸行動吧。
坊間有許多深藏不露、學富五車的人士,也有在使用網路。那我們要如何把他們吸引出來呢?我想除了建立上一段這樣的一個心態。也需要像是Blog燈塔的書籤網站來支持。
當書籤網站逐漸靠新服務或者新措施打入大眾市場後,迎面而來的是一一群普羅大眾,「他們需要有他們喜歡的文章來給他們推」。若萬一沒有這些文章的存在,書籤網站將無法繼續發展茁壯。而這些文章要如何產生呢?除了上段與上上段提到的寫作心態等因素以外,當然還是需要各位朋友的支持。去推一些精采,但是冷門(應當說是非重度使用者喜愛)的文章,或許你會發現,他們這些文章不是不好看,而是你一直沒有發現而已。
結合了以上的因素,希望能平衡台灣網界Blog當今的這種不平衡狀況。筆者所指的不平衡並非數量,而是能見度的問題。筆者試著將Blog當今的發展與FUNP等書籤網站所遇到的問題結合在一起,釐出結論。小小意見請大家多多包含,如果不嫌棄的話就賞一推吧!
生命真情的吶喊,蕭煌奇「真情歌」推薦
記得上個週末晚上夜車從潮州趕回高雄的時候,在電台聽到蕭煌奇新專輯的一首主打歌「愛這首歌」。溫柔的旋律,帶著充滿生命力的歌聲,進了我的耳朵。直到躺在高雄家裡的床上,那聲音似是不忍離去。或許是我下意識的放著他不走的,是不?
說實在的,儘管檯面上的唱片新人是不停的推呀推。你我心裡都明白,現今的唱片市場,似是最慘澹不過了。自認見到好唱片就會不自禁伸手買下的筆者,看看最近自己採購的幾乎都是國外的唱片。荷包實在緊,我終究是做不出為了支持台灣唱片去買台灣唱片的行為,不是自己的胃口就不是自己的胃口。
大家都知道「你是我的眼吧」這首被林宥嘉唱首的歌吧,當初剛翻唱時,還有一堆人是不知道這首歌的原唱蕭煌奇是誰。而出版這張專輯的唱片公司,如今也已經倒了。蕭煌奇卻因歌迷的要求,自己花了三十萬拍了MTV。今天要推薦的,煌奇的新專輯,也是煌奇自行成立的唱片公司所發行的。面對如此不景氣的市場,小公司所出版的唱片,成為大公司大手筆製作夾殺下的沙丁魚,幾乎一間間的倒下。但,這也不是全然的壞事一件,因為強烈的競爭,反而提高了小公司的視野。產品種類、品質都迅速提升,而反觀大公司,則是在同樣的紅海裡面用大製作費殺的血光四濺。
這張新專輯名為《真情歌》。整張專輯的曲都是煌奇自己的創作,十二首歌曲都是閩南語的詞。這張專輯也就是百分百的閩南語專輯。而作詞的部份,有部分跟煌奇合作蠻久的作詞人,這次也特別邀請到台語歌界的歌詞大家「武雄」老師來站台。寫了「甲我跳舞好否」「國民學校」「板橋純情曲」三首歌曲。而陳莉莉老師也填了「愛你一世人」「返來恁身邊」「袂做憨人」等歌曲之詞。
蕭煌奇的聲音與唱腔本就是相當的獨特精采。帶點R&B的詮釋方法,搭配上本身音樂素養高的煌奇作曲。將台語歌曲又帶入另一個境界。彷彿就是台灣除了原住民歌曲的另一種黑人靈樂。但可貴的是,如此做工,卻沒有讓歌曲便的難易接近,就跟流行歌曲一樣,照樣用獨特的方法打入大家的心中。
「愛這首歌」慣例的是煌奇專輯開場,一定要帶給大家的意境。就是「生命力」!愛這首歌唱乎你一個人聽,是對生命熱情的一種追求與堅持。「唱歌乎恁聽」,也是這樣的心情吧,把對生命的沉痛換做獻給眾人的熱情。
武雄老師作詞的「國民學校」,玩笑式的句子諷刺著,現今社會氾濫政治口水鬥爭,卻沒有人會去牽著那個要過危險大馬路上學的小學生的手。
對於歌曲的介紹,跟筆者推薦一本書是一樣的。還是,要請諸位讀者去細細品味。每個人對歌曲的感覺本來就不一樣,筆者音樂沒有專業素養,只能用文字盡量讓您感受到我感受的。
在如今的唱片界,有很多好聲音都被埋沒了。也許您身邊有很多人在聽,但那可能就像會訂閱Blog的人,只佔了上網/聽歌人數的百分之五而已。文至此,無關乎蕭煌奇的專輯,筆者認為,音樂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今天台灣在國際大賞上面屢傳捷報的皆是非主流的音樂,什麼時候我們的主流音樂可以大量登上國際舞台?當今需要的應該是內部要去競爭、淘汰,所以你我都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捫心即可。幫助有競爭力的音樂,能踏進市場。
到這邊,還是要再推薦一次這張專輯。對了,特別說一首歌「阿嬤的話」,這首歌我每聽必崩潰。快去吧,讓音樂淹沒你的心。
晚上9:31 | 標籤: 音樂, 專輯, 評論, 藝文 | 0 Comments
沉痛的包袱,拖著沉重的腳步
今天在聯合報上面看到這篇「國中生最大困擾:怕考不上好學校」新聞。細讀了內容,頭皮是發麻,感覺心痛。怎麼這些小朋友們,如今背負著是對我當時來說如此無關緊要的問題呢?
此外,只有不到3成的國一生答稱「讀書是快樂的事」,有45%的受訪者抱怨「我覺得同學上課很吵」,這甚至名列國中生最困擾問題的第10名;還有24.8%,也就是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說「我覺得課程很難、聽不懂。」令人驚訝的是,有50.3%的國一生表示「經常睡不飽」。「我還以為只有我們大人睡不飽呢!」余漢儀說,現在的學生根本不覺得晚上12點算「太晚」,上網等活動讓他們愈來愈晚睡,會影響到情緒、健康及學業。
自幼生長在鄉下,沒在田裡,就是跟著家裡的牛雞狗豬貓跑來跑去的。對我來說,讀書是一件自動自發,很「自我」的事情。到我這個年紀,我還是可以肯定的跟大家說,我這輩子翻所謂的閒書的時間,比翻教科書要來長的好幾倍。我覺得,我從那些書裡面得到的東西,才是最多的,才是我人生真正的養分。因為家庭因素,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為了某種理想。當時真的以為自己是嘴巴說說,也沒多認真。我們國中班上,每天回家書包裏面會帶著聯絡部以外的書的人,少之又少。沒想到考高中時,卻被我給考到了高雄的前二志願。
我從來就是十點一定睡,當時這個習慣到了高雄求學後稍有點延後,像今天打文章的時候。但也絕對不會有多晚的情形。雖然如今是有點漸漸習慣了晚睡。但為什麼?為什麼今天這些學生會跟全國的人說,他們為了這個似乎是社會加給他們的包袱,而不是他們主動求知的東西,搞的身心俱疲?
我描述我個人的經歷,並非是要誇耀自己的小小能耐。前幾天有一個新聞,內容是說,早早睡覺的學生,考的都比那些一直拼到半夜的學生來的好。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夠去找出學生們學習的盲點?然後改善,這方才是教育的百年大計,畢竟,不快樂的學習永遠不會有出息的。
台灣近年來學生閱讀能力下降的非常快速,已居亞洲四小龍之末。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我們的學生都全心全意且心甘情願的投入了學術事業嗎?如果是的話,那為什麼還有百分之八十幾的學生認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那如果不是的話,那我們的學生究竟把時間花去哪裡了?
也許很多人會直覺的聯想到現今社會的娛樂資源過多,學生們取之過易,容易讓自己陷入自己也無法控制的狀況。這段論述,筆者同意一半。因為,筆者認為,今天社會的娛樂資源的品質好壞,還是操控在使用者手裡的。今天沒人愛的節目,不會有製作人去做。今天好的節目品質,像公視,就會有人去捐獻。而且娛樂資源也不外乎是一種新知或者知識的傳遞媒介,我可以看冒險王擴產世界觀。我可以看綜藝大哥大,看到很多國家的表演。
社會上似乎有一種錯誤觀念,娛樂資源是造成學生學習的阻礙之大項。但是筆者認為真正的觀念應當是,要教導我們的孩子如何去正確使用娛樂資源。
回到正題。現今國高中的教學體制,多半都是一學期多次的段考強力加壓。也許以前大家在唸的時候,一學期只有三次。但現今還有高中加考到五次之譜,誇不誇張?所有的課程,都必須要極短的時間,填鴨式的強力灌輸給學生們。學生們只能習慣句逗式的教學法,今天一位博學多聞的老師只要少講點這個字怎麼唸,那一句的文法是怎樣,可能就會受到學生唯分數論的韃伐。
而這樣的結果,造成什麼?人的一切行為來自其中心思想,然這些思想的來源除了自身的經驗外,最寶貴的就是那些來自古人的智慧。浩浩蕩蕩中國五千年多少能人志士,留下多少名著思想。如今台灣閱讀能力以如此低落,教學又極度的偏向考選擇題的句逗教學,台灣競爭力未來何在?
也許如今還有很多堅持古法的好老師,希望給學生一個創新的學習體驗,試著去喚回學生的學習熱誠。但這些好老師們心中的那一把傳薪之火,恐怕也要在如今這為了敬愛的家長委員會服務的教育制度中漸漸埋沒。怎麼說?從補習班是如何的盛行便可以看出來,分數呀,一切都是分數。
如果小小文章有幸被教育界的人士看到,請原諒我可能不成熟的發言,但請各位重視這個問題。這樣的教學制度,多久以來被評為會扼殺學生思考能力,而這種結果真正的在發生呀!今天督學來到學校,不是看學校學生跳跳舞就能決定辦學有沒有五育俱全。唉。
晚上11:07 | 標籤: 評論, 新聞, 藝文 | 0 Comments
MMDays論壇討論 : 新型態的閱讀,出版社,你怎麼接招?
這個問題,我想跟之前論壇討論過的題目《WSJ 應該免費開放嗎? 》相對來說,是一種延伸。敝格之前寫過的《試圖打破僵局,Amazon的Kindle》一文,以及Eye without S的《什麼? Kindle熱賣...出版業的危機??》都做了點類似的著墨,不嫌棄的話可以參考參考。
因為這次較晚看到論壇題目的貼出,所以有機會可以好好參考一下這次參與討論者們的意見。而這次參與的討論者也特別的多,大概是因為這話題蠻切身的吧?那筆者就借力使力,整理一下大家的觀點,然後提出筆者的小小看法。
這個題目,就筆者觀察來說,應當是已經被業界討論的快要熟了吧?畢竟對於出版業、報業或其他實體的資訊提供業,都感受到了網路對自身產業產生的強大衝擊。而大部份會就下面幾個面向做討論:
第一個是時勢的推力。包括早期單純的網路上資訊匯集,使用者可以不用透過實體媒介,就能夠得到以往同量的資訊,甚至更廣。但一開始還受限於只能於電腦前觀看,而電腦當時又不是人人皆有。隨著慢慢的演進,消費性電子產品出現了螢幕,螢幕後來又慢慢的變大。產業又注意到了這塊久攻不下的堡壘,將更多的便利服務加入至大半是掌上行帶了就走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上。而如今,甚至有了專門提供電子式閱讀體驗的實體產品,例如Kindle的出現。有部分人是引此為據,認為扮演著類比科技最後一個堡壘的實體資訊提供業,將會被攻陷。
而這邊小離題一下。而這些泛出版業者,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在得知傳統只有自己能提供的服務漸漸被取代後,多半都會有所以牙還牙。沒錯,他們也進軍了數位資訊提供。例如台灣各大報都有自己的新聞網站,而且可以查看所有在報紙上登過的新聞、圖片。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今的狀況是,泛出版業者們,一方面努力的進軍網路市場力求革新,一方面還是守護者傳統的實體出版業。這個便是大家討論這個題目通常會出現的第二個面向:實體媒介不容取代?
這邊引用一下在論壇討論串中Stevenlin的留言:
很久以前,一本書的完成和複製,全都需要人工。甚至連保存書本本身都是一件很花資源的事情。因為在書的歷史裡面,書的材質從泥板變成紙草手捲,之後進化成羊皮紙再變成紙張就花了幾千年,而在六世紀中國發明雕版印刷,十五世紀末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前,世界上所有的書籍都是手工抄寫的。而書的形式也從笨重的泥板,還有不易展開和保存的紙草手卷轉換成為現在容易擺放和收藏的書本形式;另外,曾經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閱讀螢幕上的文字會消耗相當於閱讀紙上文字的十倍精神。那時候我只覺得,書本的存在是演化而來,不是這麼容易被取代的。
這樣的想法,筆者也曾想過。但是至今筆者還是沒有見過比較有說服力的調查,告訴我們實體媒介在人們心中的價值有多大?是否大到不能被取代。
筆者是認為,若真的是革新性的服務,應當很快速的就會取代原有的舊服務。但是在出版業這塊市場來講,之前Sony公司也做過了類似現在Kindle在做的事情。但是其效果並沒有如今的Kindle好,而且還差蠻多的。這跟筆者想的就有了出入,我們發現消費者對於實體媒介的依賴度是慢慢的降低。這個應當探討。
不過,筆者並不認為,實體出版物的銷售成績下降就是全面的轉換到線上出版物上。這應當是存在著很複雜的原因。這個部份,筆者就沒有看到朋友們有做出討論。
大家應當都知道,台灣人的閱讀能力在亞洲先進國家中是敬陪末座的吧?在世界上也是如此的。但以前是這樣嗎?好像不是吧。台灣人的閱讀習慣是日以繼夜的在慢慢的減少的,會造成這類的結果有很多複雜的社會因素。但是我們可以倒出一個結論,這樣的結果是會使得出版業者的銷售量減低的。因為當人們不再閱讀的同時,買書的人就會慢慢的減少。但是不買書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進入到網路上去觀看他以前會觀看的東西。因為他不看了嘛。
所以筆者認為,不管實體出版物會不會被取代,出版業者要注意到幾個問題。第一個,大家都已經做的蠻好的一項,就是隨著時代做適當前進。也就是進軍網路這件事情,大體上是進退得宜。第二件事情,筆者很愛講的,就是社會責任。今天賺錢固然重要,但是我們發現今天不賺錢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社會對於閱讀的不重視,而不重視閱讀的結果是導致國家競爭力下降,到時候受到更全面影響的還是出版業。那不如自己種瓜自己收,只要出版業培養出愛閱讀的下一代,不管到時候演變成什麼形式的閱讀體驗,不怕不會賺錢,不是嗎?
凌晨1:15 | 標籤: 科技, 評論, 網路, 藝文 | 0 Comments
唱歌吧馬祖里,《我的小村如此多情》推薦
著名德國作家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生涯早期的作品。相較於他其他兩本較早在台灣上市的作品《失物招領處》《德語課》來說,這本《我的小村如此多情》,對於各位朋友來說,應當相當陌生。
齊格飛一直堅信著,文學家與文學作品應當扮演著社會合理正義價值觀的擁護者。也就是說,要能對社會的不合理與不正義做出批判與反省。相當於是中國自古以來知識份子的入世思想。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齊格飛的作品一直強烈的表達社會現狀。包括大家熟之的作品,德語課。表達了戰後德國人對納粹的深層反省。作品的類別廣泛,也包括了舞台劇、廣播劇等等。今天要介紹的這一本書,《我的小村如此多情》,是1950年代德國最重要的鄉土作品之一。
一開始筆者看書名,以為這會是一本很美的小說。寫自己故鄉的多情,拿捏的好就感人無比,拿捏的不好就陳腔濫調。而當看到作者名的同時,有點驚嚇。因為不覺得齊格飛這麼嚴肅的人會寫這種小說。
整本書是由二十篇我們看來完全沒有道理的短篇小說集結而成。誇張、幽默、爆笑,是我們看這本書大多的反應。但仔細的咀嚼,就會發現,這本書其實一點也不差的由齊格飛寫出來。他用了類似寓言的手法,由書中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展現的奇奇怪怪的行為,表達出了他對社會的一種諷刺。
這必定是要是一個深黯人性的人,才有辦法寫的出來的小說。齊格飛他有辦法跟你好好坐下來談,他也有辦法像這樣的方式,把你帶進馬祖里這無憂慮的天地中。再朝你腦門來一記價值的重擊。
筆者覺得比較不滿的地方,是這本書的序。這本書請到來寫序的人相當之多,包括了張國立先生等人。但是所有的推薦序中,完全沒有人提到這本書有著深刻的寓言意義。只有人說,這是無盡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還有人說,這是多麼與我們不同的價值觀呀。
其實筆者一開始不知道該不該把自己對於每篇故事的感想打上來,但後來的決定是不要。因為唯有你真正自行的去品嚐,你才會了解齊格飛的用心吧。
圖片轉自:www.books.com.tw
晚上11:13 | 標籤: 評論, 藝文, 讀書拾得 | 0 Comments
大家一起來,FunP 向前走
今天在thinkerCKD的部落格中看到《改標題算什麼好漢 - funP 淪陷的前兆?》一文,有幾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這文章,筆者想講兩個部份。「改標題的對錯」與「FunP淪陷前兆」。
我透過網站上的「修改或刪除文章」建議貼文者改回原來的標題,但實在不敢期望會有效果。這種作法相當不尊重人,不尊重寫社論的人、不尊重報社、不尊重網站及其使用者,以中性的標題包藏不中性的內容。諷刺的是,貼文者把「滿朝皆是謝志偉‧百官莫不莊國榮」改為「價值觀的省思」,我卻參不透「改標題」背後又是怎樣的價值觀?
--- 引用自Conscious Choices
我想我們如果談到法律層面,那當然是不用多說。篡改標題這件事情,應當是違反著作權的。有向報紙投稿社論的朋友,一定跟筆者有同樣經驗。在傳真或者寄過去前,應當是會看到報社的聲明。聲明說,投過去的稿件,報社得修改與刊出。所以常常有人投了長長一篇稿子過去,會被刪刪刪到一點點刊出來。
這是一個互利的行為,筆者是這樣認為的。你將文章的處置權部分授予給了報社,報社給你一個讓自己作品公諸於世人的機會,另外當然有稿費。換言之,報社的選稿刊登,不也是FunP這類書籤網站的基本信念嗎?或許運作方式上已有很多不同,但是基本都是,由一群人為更多的一群人選出好的文章。
以目前FunP運作的情形,在使用者要貼文頁中,只要填入幾些簡單的資訊即可。不用原作者來附議,所以才會有這類篡改標題引起不滿的情況。但筆者並不是要討好正反何方,筆者覺得Blog的作者,在文章被改了標題貼上FunP後,還是得到了相同的利益。在FunP閒逛的網民們,還是會去點這個文章,儘管以被改了標題。
筆者固然曉得,這樣子的說詞有可能得罪千千萬萬個文章作者。因為就連筆者自己,若自己的文章被篡改了標題貼到別處去,心中當然也不太是滋味。但應當是筆者比較憨慢,這種不是滋味只往肚裡吞,才延生出這類比較不同角度的想法。
FunP的現況,本來就是建構在一群每天會為網民們東看看西看看,看到有好文章就貼上來與大家分享的人身上。當然包括所謂自寫字貼的作家們。而我想,一個道理淺顯易懂,若今天沒人貼文,FunP就會垮了。所以,如果筆者站在一個FunP經營者的角度上來看。我會去思索一個足夠吸引住貼文者留下的誘因,而不是希望網路群聚效應能一直幫忙。
而現今,FunP的確是有這類的作法。例如紅利點數換獎品、舉辦FunParty網聚活動。但我們還是要思考一下,這些作法是不是只侷限在表面呢?真正的、深層於人們內心推文貼文的動力是什麼?唯有真正抓住了這個點,FunP的流量才能長久居高,不是嗎?
回到改標題的事情上面。今天FunP跟廣大的網民們要怎麼去定義貼文這麼行為?有了共同的認知,才會決定了改標題的對錯。怎麼說?如果今天全部的網民都認為貼文是一種免費的幫忙推廣,反正最後網民們連自自己網站還是會看到原標題,那改標題又何樣?那如果今天沒有了這樣的集體意識,那一定會出現反彈的聲音。例如覺得改標題不尊重作者。
再者,回到FunP身上。今天真正能夠留住貼文者的誘因,究竟是什麼?筆者認為,應當是你賦予了多少權力核心給貼文者。也許這是馬斯洛提到的自我實現滿足吧,辛辛苦苦的貼文後,得到的回報應當不只是我自己看的見的禮物點數。而應當是來自別人欣羨的眼光,打從心底的尊重認同。這樣底層的回報,才有可能誘發貼文者長期的貼文。
所以,今天這兩個問題就併在一起了。今天FunP的鄉親們,如果你們想要FunP長長久久,就一定要去思辯第一個問題,如何定義貼文?要達成一種共識。也必須要去思考第二個問題,我們期待別人貼文的同時,給了對方多少回饋。而網站經營者也必須有所作為,不只侷限於表面的回饋。
以上小小意見。
晚上7:52 | 標籤: 科技, 評論, 網路, Web 2.0 | 1 Comments
藝術創業論,藝術 + 收入 = 成功 ?
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老實說筆者並沒有買。我是跟友人借來看完的,因為我一看到這本書,第一個感覺就是:「出版社打太兇了」。心中出現了反社會的叛逆心理,就跟強迫自己不能買火影或者鋼鍊漫畫是一樣的道理。
這本書,雖然不是第一本把文化產物丟進資本市場的一本書。但我個人認為它是一個突破,他直接對所有對藝術有憧憬的人丟下了一顆充滿希望的震撼彈。那些每個禮拜辛辛苦苦趕好幾攤創意市集擺攤的有夢青年們,我想看了這本書多少會有些共鳴。我說「多少有些」,而不是「很有」,是有意思的。
太多人在談文化產業化了,像筆者之前寫過的「讀《文化是好生意》有感」,也是一例。而在筆者所看過有關此類議題的書籍,都沒有村上隆的文化創業論所談及的一個問題:「文化藝術產業的現實」。我想,會有這樣的差別,肇因於針對的對象不同。村上隆提出「藝術應該趨附市場需求」,其為人稱道與為人詬病都在此論點。「藝術家何以維生」是他在書中極欲說明的,「藝術家能夠維生」是他在書中極欲證明的。他說,這是學校裡不會教導的事情。
先別管這個理想口號如何浩大,我們還是想想台灣的現況吧。試想一項,在您的生活週遭,有多少的東西是從文化價值的虛物轉為實質物品的?在您生活週遭,有多少藝術家們是能夠坦然的跟你講:「我搞藝術」?
我們有很多的創意市集,而且絕對不乏人來擺攤。這證明了,有許多年輕人是抱持的某種藝術的夢想。不管理想多崇高,從他們渴望被人看見、賞識的這一點來看,這是某一程度的像現實妥協。村上隆導出了這個論點,並在書中為這邏輯指引方向。向現實妥協,創作需要後援、金錢。
村上認為,在製做一項藝術品前,一定要先做好市場調查。調查市場的口味、購買力、設定消費族群等等商業動作。村上認為,這樣的作品才有價值,顧客才願意掏出錢來。藝術家也才得以生存。
其實這整本書就是這個邏輯。您看到此,有感覺到什麼不對勁嗎?我想您大概會說出這問題。「藝術真的要人們都看的懂才有價值嗎」?這是一個恆久爭議的問題。筆者依舊是所學不深,或許下次對這問題另寫篇文章說說筆者看法。但目前我的答案是跟村上一樣。
問問看您,你在創意市集總共消費的多少東西?您消費的動機是基於對藝術品的認同與喜愛,還是對於創作者的認同?對筆者來說,前者居多。當然也有後者,因為我有認識一些擺攤的熱血青年。說的白一點,也許是因為筆者比較沒有素養,我只能對我能看懂的意象產生共鳴。也就是說,我看不懂什麼高超的技巧,艱深的畫工雕工做工。我只看的懂,這東西還真有感覺唉。
也許當我真的去接觸藝術這塊領域時,我又會有不同的答案。因為那樣我才會去懂得欣賞技巧性的東西。但大多數的消費者,應當都如同我現在的狀況。所以我選擇了這個答案。
筆者不清楚真正學藝術的人,看了這本書會有什麼感想。畢竟他們一定有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標,對於村上鼓勵把這他們認為崇高的東西當做產業來經營,或許會有別的看法說不定。那不如就請有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若您有別的一番感想,就分享給大家吧!
圖片來源 : 城邦書局
晚上10:49 | 標籤: 評論, 藝文, 讀書拾得 | 0 Comments
是品德喪失,還是神經接錯條?
這一個禮拜來,發生的事情,實在是越來越荒謬至極了。原本一直告訴自己,一笑置之一笑置之,但最終還是忍不注的提筆。這裡不論政黨顏色、既得利益,最近這幾件讓筆者覺得心痛的事件,吐露出了一件事情:台灣的品格教育,正從高知識份子開始崩裂。
我想第一件事情,大家絕對曉得,教育部主秘莊國榮的事情。筆者一再強調的是,筆者並沒有表明政治立場。只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合理「典範」去評論一件事情。今天國榮兄的言行,不只毀謗汙辱了馬英九,更詆毀了全天下的同性戀者與行為較接近中性的人。
不討論「同性戀者」「很娘」的真實好壞,但大家都知道,要對彼此有基本的尊重。從小學到大的道德、公民,老師的機會教育,父母的叮嚀,通通被這位國榮兄的三言兩語化為烏有。我實在擔心哪一位小朋友在電視機前面看到這新聞,心中潛移默化的以為這些字句可以來出來講。嗚呼哀哉,品德亡已。
第二件事情,是王淑慧立委當眾偷拿民眾東西的事情。這個看了也痛心,筆者之前曾經對中正紀念堂一事發過文章,不過筆者對於扁額拆與不拆,並無意見。只是針對古蹟認定權收歸中央一事,表示抗議。而今,王淑慧委員的舉止,讓我覺得中正紀念堂的事情又餘波蕩漾起來。
在電視新聞中,該名抗議婦女氣憤地叫著跳著,背包開口鬆開,鏡頭中只見在該民眾正後方的王淑慧立委,明顯有意地將手伸進背包中取得一袋資料夾,該婦女因無所知而離開後,鏡頭繼續跟著王淑慧立委,只見她自我解釋說是要抓住那名民眾的背後,「不小心」手伸進去開口大的包包裡,就這麼掏到資料夾。後來該抗議民眾回來找資料袋,發現竟被偷拿,連聲痛罵她「不要臉」,王立委居然回以「你共產黨」,更是讓人懷疑起她當時蓄意竊取民眾資料袋的目的。
轉自聯合新聞網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您,能不生氣嗎?一位堂堂代表台灣人民民意的立法委員,當眾犯下了偷竊、搶劫、窺看私人隱私、毀謗等罪,您能不生氣嗎?我很生氣。
第三件事情,是剛剛發生的。台大教授利用公職貪污,詐領研究金費。您說說看,在台灣這個教育經費一刪再刪的國家,竟然還有教育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拐這已經很少的教育金費。倫語夢子罰抄一萬遍,這些人都不知道會不會醒。
筆者說品格從知識份子開始崩壞,並沒有意思要去詆毀知識份子。只是因為幾粒老鼠屎,所以壞了良善知識份子的這鍋粥。而我想,既然發生了這些事情,是不是代表台灣的品格教育失敗?而失敗的原因究竟是內在的教材問題,還是外在的負面教材太多了?值得全台灣人民與公眾人物一同來思考,我們怎麼給我們的下一代一個健全持久的品格。
晚上10:16 | 標籤: 評論, 新聞, 藝文 | 3 Comments
我在墾丁天氣晴 - 上檔前小記
通常筆者是沒什麼在看連續劇的,因為害怕少看到一集的壓力總讓我卻步。也漸漸的,眼睛的目光不會再隨著電視上連續劇的廣告、預告而飄移。轉而代之的是對其的視而不見,雖然這樣子的作法讓我與許多好的作品失之交臂。不過如果真的是好的作品,筆者當然會去給他租回來直接一次K完。
我知道你現在也許有點沮喪。跟朋友吵架、工作不順利。天空陰暗,環境濕冷。沒關係,我們邀請你到墾丁,去度過一個有療育效果的假期。
電視轉著轉著,在公視停留看著新聞。知道公視的連續劇質量向來頗好,也知道年底了,必定有什麼大戲。隨即新聞進了廣告,我心想著不要去注意那些連續劇的預告。但,我還是被吸引住了。
《我在墾丁天氣晴》,豆子的作品。今年金馬豆子還得了前所未有的費比西獎,第一部電影就得獎,蠻替他高興的。
我不否認,這部片子吸引我的一大主因是因為在墾丁。因為不瞞大家說,我是道道地地的屏東鄉下俗。激化了我某種成分組成的鄉土意識,帶一點對豆子的作品一貫的肯定,我決定豁出去每週準時看這部片子。
所以今天在這天發成為文,也算是宣示了這個決心。好的作品需要大家來支持嘛,所以也就順道寫篇文章介紹一下屏東好山水這片子。
漢文、亮亮和阿佐是在墾丁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漢文和亮亮迷上了網路純愛作家「雨不停」,並以「天氣晴」為暱稱和雨不停在部落格上頻繁交流,沒談過戀愛的漢文甚至還愛上了「雨不停」,幻想「雨不停」如她的故事一般純情清澈。現實生活中的「雨不停」曉緯,是個情感激烈但愛情生活不斷受創的女孩,在面對男友的無情對待後,放下即將出版的小說以及台北的一切,偷偷遁入墾丁。阿南是「雨不停」小說的插畫家,與出版社合作不順,加上和女友經營的工作室經營不善,竟也搭上了巴士前來墾丁追討債務。
我想一部好的作品,除了導演與劇組功力、演員演技以外,劇情當然是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而劇情除了讓人耳目一新,或者讓人反覆咀嚼,也應該具備「知性」的特質。筆者一直強調的,企業社會責任,也能從這些電視劇、電影作品來解釋。媒體對整個社會而言,固然是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俗稱第四權),而這些整天與人們相處的電視節目,對整個社會的文化價值的塑造,固然是有強大的潛移默化效果。所以,一個國家社會如要有健全的價值體系,媒體的力量不能忽視。這也是當今媒體人要思考的問題,如何幫助這個社會!
《我在墾丁天氣晴》,探討了墾丁國家公園是否應該取消國家公園資格的相關議題,探討了墾丁觀光業的未來。當然,對於都市年輕人,找不到自己目標、夢想的這類議題,也藉由劇中角色到墾丁來尋夢,這樣的一個劇情帶出。
我喜歡豆子,就是在這裡吧。也許很多導演都有這樣的功力,看出社會的癥結點,找出來,拍出來,逼著社會去思考。這絕對是公德一件。
廢話說了這麼多,在此先聲明一下,筆者並沒有被授意要去對《我在墾丁天氣晴》這部電視劇做任何的宣傳活動。以上發文,純屬自願。
12/15每週六晚上8:30鎖定13台公視頻道
圖片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nto-kenting/
晚上9:53 | 標籤: 生活雜念集, 電視劇, 藝文 | 0 Comments
MMDays論壇討論 : Clone 無罪!? 利益至上!?
首先我想各位讀者試想一下,在您生活中的到底有多少個產品、創意、作法等等東西,是被人家Clone或Clone別人的?我想您的答案應該會是:數之不盡。
離題一下,一開始筆者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心理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不會要我們討論Clone的道德問題吧XD。因為這個標題下的有點要給Clone方定罪的樣子。
我想各位讀者應該都知道,台灣的許多綜藝節目的idea是模仿日本或是其他國家的吧。這不也是一種從國外Clone idea回來的案例嘛?而這些節目,也就有同於MMDays著重探討的網站,在台灣本地市場崛起。英國的星光大道,創造出了保羅;台灣的星光大道就創造出了林宥嘉(離題一下,他是我在鳳中的學長)、楊宗緯。而接下來呢?
Clone的模式通常有兩種:第一,從國外帶回來。第二,模仿國內成功案例(包括從國外帶回來者)。星光大道也順著這個模式在走著,不是嗎?台視的Super idol節目的出現,也順勢搭上了這股星光風潮,不是嗎?
先有一個小結論:Clone不管在道德層面上好壞,只要有潛在的利益未被發覺,就會有人做。
但筆者當然了解,網路產業跟電視產業終究是不同的。還是拿星光大道來講好了,今天一位觀眾,可以禮拜五的晚上看星光大道,隔天禮拜六再看Super idol。但是今天一位使用無名小站的人,他極不可能同時又使用了Blogger或天空部落格。這是一種排他性,也類似Mr.Monday所講的「門檻」。
再來一個比較。今天就算星光大道的所有場景佈置、主持人評審都跟Super idol一模一樣,但是只要參賽者不同,筆者認為還是會有人同時收看兩個節目的,因為這兩個節目的重心都在參賽者的心路歷程。何況乎今天兩個節目的外在差異是明顯的,儘管核心都是選秀。而網站呢,同樣都是外在的不同(Blogger、無名),核心都是Blog服務。但今天因為網站的群聚效應、進入市場的早晚、排他性等因素,造成了類似贏者全拿的結果。
這邊小結論:因為諸多因素化成變因,網站只有Clone是不夠的。
那怎麼辦?從國外copy回來的要在地化;在國內競爭的要差異化。例如像最近推出台灣版的Youtube,網站上的一堆台灣系列的影片,雖然筆者認為這樣還不夠。
以整個世界來講,網路也是有國界的。創新、Clone、創新、Clone、創新、Clone,不斷的在循環。筆者認為只要在不違法的情況下,當然價值觀層面就見仁見智了,Clone在整個產業的價值鏈上是扮演重要角色的。今天一個美國的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網站,但是那個網站的主人並沒有想要做到全世界(或者短時間沒這個想法或者沒有能力),今天對別的國家的clone者來說,這是一個獲利機會。但同時,他也是幫助全世界的網民更早享受到這項服務的機會。而且在地化、差異化以後,甚至可以得到比美國原創者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務。
筆者是認為不太需要去擔心clone會造成創新的停滯。這是一個循環,循環的第二項是普及至全世界。而試問,當這個點子已經被Clone到爛掉的時候,還會有投資人把錢砸進這個紅海嘛?我想最具野心與創造力的創業家也不會。整個產業自然又會投入下一個項循環,創新。
所以總結一下:創新與Clone在大部分的產業來講,都存在的必要性。這是筆者的小小想法。
上午10:52 | 標籤: 科技, 評論, 網路, Web 2.0 | 0 Comments
文化衝突論,衝來的生機
今天下午被女友拋棄一個人在家中度過下午,隨意轉轉電視時,在人間頻道,這個大家平常日子可能都不會去注意到的電視台,看到了一場讓筆者頗有深思的節目。是著名作家、文化人,余秋雨先生的一場演講。看起來是對岸的節目,因為整個節目整體的感覺,就像台灣幾十年前節目搬的粗糙。其內容之水準,雖然說是因為余秋雨本身的功力加持佔了一部份,但大家想想,在台灣除了公視有較有深度的談話節目外。其他的未嘗不是充滿政治意識的口水節目?什麼世界。
節目中談的主題是「中華文化的誤區」。誤區似乎是比較內地的辭彙,筆者一開始也似懂非懂。但我想,應該是指大家(包括華人在內)對中華文化的誤解。節目中將這些誤解挑出來,並由秋雨先生一一闡述。
其中提到了許多,這邊便不詳細的提。但今天筆者想要談的是秋雨先生在節目中提到的「文化衝突論」。文化衝突論是由哈佛大學的亨廷頓教授所提出的。內容主要是在講述當全球化來臨,世界彷彿變的更小,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距離離的更進了。因為這種隨時在接觸,隨時在碰撞的關係,導致兩文明產生了衝突,進而吞噬掉較弱一方的文化現實。我想會談到這個主題,很明顯的是當今中國,亦或是台灣,這些亞洲國家所關注的。因為亞洲在二十世紀經歷了西方世界文明的強大侵入,對於所謂文明衝突,我想感觸也不比伊斯蘭世界對上西方世界來的低。
當然文明衝突論的提出,就其內容而言固然有很多缺陷。包括了並未解釋為什麼人們會對文明產生忠誠。而也未解釋文明究竟在哪一個實體面具備了侵略其他文明的主動意圖。當然,這本就是比較抽象的觀念。提出後受到了相當多褒貶不一的評論,2004年聯合國的人類發展報告甚至否認掉了文明衝突論。
而秋雨先生他自己所言,他否認文明衝突論的原因是,他自己就是一個文明的融合體。他說他的美學素養來自德國的康德、黑格爾,而他的內在也同時存在著孔子、屈原、蘇東坡。他說,這些不同文明的人在我心中讓我掙扎,才產生出了這樣的一個我。
而不管到底是融合了,還是衝突了。我們知道一件事,就是從整個人類的歷史上來看,文明的衝突是不斷的在發生。而文明的衝突,較實體的便是戰爭。戰爭淘汰掉了一些或說較弱的文明,帶也同時促進了其他想要生存下去的文明的發展。因為不進步,就會被淘汰,這樣的衝突壓力下,才造就出了現今的人類文明,不是嗎?
筆者我並不完全贊成文明衝突論的。但文明一定會衝突。現今台灣街頭,滿滿的都是外國品牌、別國文字。台灣本身文明,歌仔戲、布袋戲,都紅到國外去了,但是,國內自己有什麼感覺嗎?好像沒有。這是被衝突掉的,不可以否認。而你說我們的歌仔戲較弱嗎?好像也沒有,如果較弱的話就不會在國外大放異彩。他被衝突掉了是事實,我們古早的歌仔戲不可能在以同樣的形式去衝突西方的文明,也不可能重新在台灣站起來。他們要用被衝突掉的新面貌,也類似秋雨先生是被黑格爾與蘇東坡沖出來的,去重新面對世人。
融合與衝突,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筆者不贊同的那一小部份,是一種形式的衝突,戰爭。今天文明的勝利,並不是每個人都穿著美國品牌的衣服就是美國文化的勝利。不同的文明形態是人群長期選擇與認同的產物,文明與文化是一種獨特的群體認知。
我想最後都一定會談到,如何面對未來。筆者之前看過的文化是好生意一書,以創新知識經濟的角度探討了中華文化的可看性。但筆者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自我的定位。你給自己什麼樣的定位,你就能發掘出什麼的可能。
凌晨12:17 | 標籤: 評論, 藝文 | 0 Comments
《溫柔酒吧》The tendar bar 讀後拾得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溫柔酒吧。從你第一次選擇投靠它開始,便無私的接納著你。陪著你看遍課業的壓力、成長的喜悅和愛情的殘酷,找到第一份工作,結婚生子。酒吧是不會說話的,卻能告訴你最多。默默地,默默地用裡頭的人們,訴說著生命的蒼涼與倉皇,訴說著夢想的起飛與墜落。生命無情,酒吧無言,你卻生出了可貴的勇氣。
J.R. Moehringer以第一人稱形式所寫下的自傳小說《溫柔酒吧》,可以說真實的捕捉下來通行於世界各地的酒吧文化。他稱讚酒吧,他擁抱酒吧,他說酒吧是溫柔的。
「我們一有需要就到那裏去,渴了當然去、餓了去、累得要死也去、高興的時候去、難過的時候去、婚禮過後去、葬禮過後也去。」
而構織成酒吧溫柔面的那一絲絲布紗,便是那一個個與作者一樣把自己個軀殼拖進酒吧,奉獻給酒吧的人。每個人,不管在白天的世界的成就如何,在晚上必定帶著一個不完滿的自己前來酒吧報到。說自己的老爸老媽、兄弟姐妹、情人小孩、事業工作,無所不言。
「酒吧是守護記憶的場所,酒保便是心事的最後傾吐者。」
作者兒時的父母離異,母親對於寄居於作者外公家的羞愧,親朋好友的若即若離。作者以技巧高超的對話技巧,深深將一個兒童對生命殘酷的體悟烙印進文字裡。將你所沒經歷過的苦難,以一個記者的天賦,原汁原味地榨成一杯在你面前,喝下。而隨著著作者的成長,各種人生課題也像曼海瑟通往紐約的電車一樣一班班的準時報到。作者沒有逃避問題,他只是走進了酒吧。走進了他自認最世界最歡樂,全世界最溫暖的小小空間。喝酒、賭牌、高談闊論,酒吧內永遠少不了的三樣東西。
引用一句馬世芳的話語:「這本書便是一場大規模的「記憶重建工程」,也是對自己所來處深情款款的回望。它既圓了作者的大願,且將一併翻攪起讀者心底埋藏已久的數不清的青春記憶。」
女人應該讀這本書,男人更該讀這本書。不管你是個志學之年的懵懂少年,還是年進而立或已不惑的逆旅客人,都應該細品J.R.Moehringer精緻的,或說包含整個粗糙醜陋,但又無比堅實的人生。
晚上8:43 | 標籤: 藝文, 讀書拾得 | 0 Comments
停駛後,誰來載滿希望?
這是一兩天前的新聞了,看到時當下即有想法,遲遲拖延至今發成為文。服務範圍涵蓋南台灣七縣市的五家客運公司(嘉義、新營、興南、高雄及屏東等五家),因為連年的虧損,打算停駛部分行經偏遠地區的客運班次。看了很心疼,因為這代表總共會有43個鄉鎮對外的公共交通連結失去了一大疏導口。但也不忍心責怪這些客運公司。
過去政府補助偏遠地區客運業者每年新台幣八億元,這兩年減為五億元,但國際油價上漲近一倍,客運業者已無法靠黃金路線補貼虧損,只有停駛偏遠路線;但照顧弱勢是政府責任,政府絕不能犧牲這些偏遠地區民眾的交通、醫療及就學權。
這是一位立委在立法院所講的話。政府近年縮編補助預算的原因,筆者曾經在報者上看到,據說是因為油價上漲太兇,所以政府將大部分的補助移給中油了。
筆者每天上學的時候,在公車站牌等車。都會看到一位老太太,站在公車站牌旁的客運站牌下。有一天,我便跟那位老太太寒暄了起來,她說她跟著兒子媳婦一起到大都市裡來住,但她忘記不了鄉下的朋友、生活。所以她每天都搭著客運回去她那鄉下的小村,找她那心中永遠的小人影、小事情和小小的開心。而今,當我聽到客運停駛偏遠地區的消息時,襲上心頭的便是這位老太太。之後,誰戴著她滿滿希望,駛向裝老太太滿滿一生的小村?
部分客運業者醞釀停駛偏遠路線,公路總局人員昨天表示,各縣市政府應負起經營的責任,市府交通局則認為,公路總局把責任推給縣市政府,縣市政府沒錢無法解決偏遠地區交通問題。
目前各個縣市自營公車事業,也都是一片血紅的虧損。如今公路總局又把提供偏遠地區交通服務的責任給推到了各個縣市政府頭上。各位看官們說說,誰承擔的住呀?
晚上9:54 | 標籤: 評論, 新聞 | 0 Comments
「大中至正」古蹟的認定權在誰手上?
台北市與中央,為了台北中正紀念堂(台灣民主公園)中「大中至正」鑄字匾額以及紀念碑的拆除與否,吵的風風雨雨。而今天,中央從警政署調來了一百二十位的保警,對抗上了北市警局的警察。真讓人有著一國內兩權相抗,衝突就要在眼前爆發。這當然是玩笑話,真的只能夠是個玩笑,不然就糟了,不是嗎?
筆者今天,並不準備來討論「大中至正」是否應該存或者應該留。沒有一位讀者會去否認這個匾額及這個紀念堂是時代的產物,因此他是具有的「時代意義」。這個前提之下,我會比較希望看到拆方給我一個比較實際的論點。而不是說什麼「威權時代的告別式」之類的話語,因為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拆不拆牌子跟威權時代結不結束是連不太上關係的。看這段文建會的話:
文建會身為國定古蹟「台灣民主紀念園區」的主管機關,將站在「監督立場」要求教育部妥善保存拆下來的「大中至正」鑄字及中正紀念堂牌匾。
我想今天如果中央政府一開始就跟全國大眾講清楚,拆下來的匾額以及紀念碑將會妥善保存。然後將原來匾額處換上更符合現在時代意義的標語之類的,也許就不會有今天那麼多的衝突了?
好,筆者本身的意見講完了,來談談今天想說的。那請各位讀者先看以下這段新聞摘要(摘自聯合新聞網):
文建會身為國定古蹟「台灣民主紀念園區」的主管機關,將站在「監督立場」要求教育部妥善保存拆下來的「大中至正」鑄字及中正紀念堂牌匾。台北市市政會議也在昨天通過「市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重申國定古蹟和市定古蹟的「雙重管轄權」;文建會參事張瓏強調,根據文資法母法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古蹟的審查、廢止與程序等,「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台北市無權制定相關辦法
筆者想談的,是「古蹟的認定權」,究竟應該歸屬於誰?大家可以看到,文建會為了拆這牌子,將古蹟的認定權全數收歸中央。今天先不管中正紀念堂牌子的事情,我們單純的想一想這樣的行政命令,對未來可能列入的古蹟來說,是不是一種錯誤?筆者認為,是的。
怎麼說呢?舉一個例子請您試想一下。假如今天原住民佔大多數的台東縣縣長,由位原住民同胞當選。若有一個原住民們認為對他們的歷史、族群有相當大意義的古老遺蹟,他們想跟中央申請,將這個地方納為國定古蹟。然而執政黨,卻是由大多數的漢民族所組成的。因此古蹟的認定權大概是由漢人來認定了,若漢人在堅持自己原有的認識而無知或漠視原住民的文化的沙文心態下,您覺得,這其間不會產生認知上的差異嗎?今天文建會如此的命令,是否能夠確切保證,他們的古蹟認定角度,是否會與申請者們產生太大的差異?原住民認為那是他們的古蹟,我們不一定會這麼認為呀。
翁金珠說,古蹟指定上中央權責大於地方是天經地義,不言自明,先前因為文資事權不統一,加上人員遞換,導致施行細則有漏列,昨天開會就是修正完備。至於台北市政府要申請大法官釋憲,文建會法規會參事張瓏表示,這是他們的權利。
文建會主委翁金珠說古蹟認定上中央權責大於地方是天經地義的。這話聽起來實在刺耳,口吻霸道無理,內容也毫無說服力。古蹟不就是祖先生活的遺蹟嗎?我的祖先跟你的祖先可能會一樣嗎?這樣的想法,不也是一種對少數民族的威權心態嗎?威權心態跟牌子該不該拆其中的連結純粹是政治的顢頇和意識形態的作祟,所以不要告訴我您是「合理、合法的」,因為我看不到您的理,更看不到您的法。請先放下顢頇的政治操弄和狹隘的意識形態,放下您的威權心態,先看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正確,從根本做起才是最好的不是嗎?
所以不管牌子拆不拆,在眾說不一沒有取得大多數的共識之前還請「刀下留牌」吧。像文建會這樣的行政命令,僅是一個高中生的我真的無法接受,請用真理說服我吧!。
晚上10:00 | 標籤: 評論, 新聞 | 1 Comments
冷飯認真炒,YAHOO 2008 立委選舉專區
之前在YAHOO的新聞服務中亂逛亂逛的,看到了這個「2008立委選舉」專區的連結。原本就除了大條事情以外,對於政治的雞毛蒜皮都不會去碰的筆者我,一開始對這個連結沒什麼興趣。不過後來也不知怎麼地,就點進去了,進去了才發現是一片天空。而今,又在創世際市場研究顧問(IX Blog)中看到這一篇推薦此專區的文章,讓我決定起筆把它介紹給大家(或許大家早就知道了啦)。
這當然不是第一個彰顯公民力量的網站,而此網站的主要目的當然不再於此。我們不能忽視的一件事,就是這樣的一個專區,對YAHOO來講,應當是會讓他們在較年長或較少使用電腦的人心中加了不少分。為什麼?因為簡媜有說過,台灣人是政治狂熱的民族!!(讓我不禁想到超級賽亞人)雖然台灣的許多議題都泛政治化了,像這種選舉專區或許也早已是不怎麼新奇。但能在平凡中玩出變化者,方才高段。也許是台灣YAHOO深耕已久,早已經知道台灣人心中的其中一個甜蜜點就是政治。
那就直接切入網頁內容做點介紹。首先是「選舉指南」,這個部分我覺得做的蠻貼心的,你可以直接在專區的網頁中選擇你所屬的縣市。選好後,馬上會跳出你所處的縣市中,各個選區的候選人的核心政見與關心的議題。還有各個候選人的背景資料、相關新聞。使用者還能直接對候選人的政見提出評論、支持。
再來就是比較無知的筆者生平算是第一次見到的「立場良表」測驗。擷自YAHOO的說明如下:
Yahoo!奇摩新聞為了協助選民能夠有更多的資料,所以我們這次參考國外的作法,提供了「立場量表」功能。我們經過內部編輯討論,並徵詢非營利組織、政黨的意見後,擬出了38個與「藍、綠」、「獨、統」較沒有直接關係的立場題目,並放在 Yahoo!奇摩民調中心投票,收集了 1 萬 2 千多位網友的意見,最後根據網友意見,決定 20 道最後的題目。
我們希望,透過這些題目,選民可以更了解立委候選人在不同面向的立場,投票前有更多的參考資料,也能夠為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盡一點小小心力。雖然我們不可能收集到所有立委候選人的立場量表,但 Yahoo!奇摩會盡最大的努力,如果各位讀者發現選區內有立委候選人沒有填寫資料,也請發揮公民的力量,鼓勵立委候選人透過這個管道跟選民溝通。
算出來的結果,說明白一點,就是能讓使用者了解本身的立場比較屬於哪一個黨。讓較少接觸政治的年輕朋友們,能夠不用天天抱著報紙的政治版,苦思要對哪一個人下注。這個測試就能至少提供一個選黨的建議。
另外,有所謂的「看漫畫學選舉」的單元。今年第七屆立委選舉,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也就是三大選舉制的最後一項,混合制。而我們選用的則是與日本相同的並立制,是一種比較有利於大黨的制度。筆者剛剛講的這些,或許有一些些人不會清楚。而這類型的網站,剛好就補上了這類缺口。用其龐大的流量,幫助政府宣導選舉政策,不也是一種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
不用去管什麼政治立場,我們要嘉許的是,或許YAHOO這樣用心固然有其商業目的。但在這個媒體品質逐漸下降,看不清真相的年代。YAHOO提供的這個平台,整合客觀的候選人與選舉資訊,配合上主觀的使用者評論發表。展現了Web 2.0 「互動」的精神。也幫助選民們有一個公正公開公平的管道能夠了解自身的民族血統(政治狂熱呀!!)
晚上8:54 | 標籤: 科技, 新聞, 網路, Web 2.0 | 0 Comments
IPhone 歐洲滑鐵盧之旅開端
今天在ZDNet看到了這則新聞「蘋果iPhone在歐洲沒那麼紅?」,心想著該來的總該來了。
IPhone自從在開發階段,我想史帝芬先生就已經盤算著要如何靠著這玩意兒賺遍全世界的錢。自從推出以後,首先在美國上市。我們看到了蘋果使用了那種全先進國家大概只有美國人會接受的銷售模式,買手機加綁合約。而且大家都知道的,美國沒辦法打網外。跟隨著有志人士破解歷險,IPhone在北美也悄悄的賣出還可以看的成績。就算如此,還是眾聲鼎沸的,美國人不要求可以打網外,但至少要求IPhone可以插插AT&T以外的SIN CARD。之後Google推出了A字首的開放平台,蘋果海禁依然。
該來的要來,蘋果以獨特的美國模式戰勝美國後,想當然爾把視線看過大西洋。 但,蘋果似乎想以同樣的美國模式進軍歐洲市場。這打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想法。
歐洲市場與美國很不一樣,就像只在小聯盟待了幾個月,就馬上轉去打大聯盟似的。
除了蘋果宣稱銷售成績還不錯的英國外,IPhone在目前已上市銷售的德國、法國,似乎都進展的不太順利。先介紹一下IPhone在這法國的銷售模式好了:
iPhone在法國「獨家」合作電信商Orange推出三種付費方案。可以399歐元(592.78美元)單買一支iPhone,綁一年「Orange for iPhone」服務合約,月費從49歐元到119歐元不等,視使用情形而定。也可以549歐元買一支iPhone,並搭配Orange的其他方案。不綁任何合約的話,也可單買iPhone,但一支要賣649歐元(964.20美元)。
就算法國的法律有相關的規定,迫使蘋果一定得開放使用者去自由選擇搭配的電信業者。但若你想要一拿到手機就馬上可以獲得自由,代價是一百歐元。算了一下,今天法國的使用者想要取得一隻擁有自由身的IPhone的話,得花上一千一百一十美元這個數字的金額,你說誇不誇張?
就算今天法國跟德國都靠了法律,來讓蘋果讓步。蘋果也不應該用這類型的銷售模式,設法在不想綁合約受限的使用者身上多敲點錢。你也許會說,會去買的人是自由選擇。但我會說,你這是在限制部分的人付出公認合理的價格去享受一種服務,這是過度的牟利。而如今,我們還無法得知,法、德以及其他未出售IPhone的國家的國民吃不吃蘋果這套。
道德面先撇開不談。蘋果終究是手機市場的菜鳥,這行成不成功,決定不止在手機的性能而已。蘋果看起來尚未摸透手機使用者的心裡,與電信業者談判的籌碼也僅止於強大的手機性能跟品牌效益。蘋果若想再進一步發展,勢必得朝著「開放」這條路走。這對在IPhone上的各種功能的新增必定是有卓越的幫助,畢竟世界上挺麥金塔的人還真不少。惟有這樣,才能迎接接下來歐洲、亞洲市場的戰役,以及最重要的,對抗採用Google開放平台的手機。
圖片來源:www.engadget.com
晚上10:10 | 標籤: 科技, 新聞 | 0 Comments
貝武夫之北海的詛咒 - 電影觀後感
慢了兩個禮拜的觀後感,不敢說是評論。剛剛稍微search了一下網路上有關這部電影的文字,發現原來大部分的人並不是看3D版本的。筆者沒有何不食肉糜的心態,我只是拿五百元給女友叫他去買票,之後就得戴著那鬼眼鏡撐整場電影,我也是身不由己呀!(離題,3D版一人多加50元)。
先來談談電影原著《貝武夫》這部史詩吧。也許看完電影的各位,可能會以為貝武夫是一部北歐的史詩,因為整部電影都繞著挪威芬蘭丹麥大雪地鬼打轉。其實它卻是一部地地道道的英國國家級史詩。故事根據一場發生在六世紀的戰鬥,以盎格魯撒克遜語流傳開來。作者已經不可考,從七世紀開始傳傳抄抄的過了兩百多年,九世紀時被與其它文章書籍結合成一冊。以古英文寫成,混淆了異教徒和基督教的主題。看傑森湯德羅(Jason Tondro)博士的文章說,貝武夫在這些年來被批評的趴在地上。卻意外的、慧眼視英雄的被我們都很熟析、喜愛的《魔戒》作者托爾金給從地底拉了起來。引起了一股重新檢視這部作品的風潮。以下我直接擷取文章的重點:
1936的論文〈貝武夫:食人魔與評論家〉(’Beowulf: The Monster and the Critics’)中,托爾金寫道,每個人批評《貝武夫》的各種缺點並不影響到它的真正地位,事實上,大家都錯誤地把它拿來跟荷馬及維吉爾的作品做比較。《貝武夫》沒有遵循古代希臘和羅馬哲人規定的史詩規則,因為它是北歐的寓言故事,具有獨自的調性,這樣的表現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不同。托爾金迥異於之前大部分學者的看法,聲稱貝武夫對抗食人魔格蘭德爾的母親及屠龍雖然相隔了50年,但這點正是這首詩偉大的地方。他在論文中寫著,《貝武夫》不是關於一個年輕英雄戰勝食人魔的故事,也不是關於老國王屠龍而死的故事,它是一組前後對照的故事,一位曾經年輕力盛的英雄,不畏懼地步向自己的悲劇性死亡,這個故事就是分成這兩個部分才大功告成。
托爾金獨特的觀察力,我想也是構成《魔界》小說很大的原因之一吧。沒錯,就一部史詩格式的著作來講,本來就沒有什麼對錯。而它的存在與延續,必定是有其道理在的,托爾金看到了這點。這是一部關於老國王屠龍而死的故事。而老國王死的如何悲壯,則是和這位國王年輕時身為一個壯年英雄時的血氣方剛作為對照。我想,這也是這部史詩跟希臘史詩有所相像或相異的地方,「人性」,「人性的進化」。年輕驕傲的英雄,進化成了願意犧牲自我的國王。這應當是這一則寓言史詩所要傳頌的主旨吧!
電影的部份,明顯的做了程度上的改編。史詩中對丹麥霍卓國王的描述似乎不多,但與電影明顯不同的一點是,當貝武夫去找食人魔他媽的時候,國王與貝武夫的手下頭是跟著去的。而且就在這趟旅程中,他便把安潔莉娜裘利飾演的食人魔他媽給殺了。而五十年後,魔龍的出現,起因則是因為某位奴隸偷取了龍的金杯,導致龍發怒出來大屠殺,這一點也與電影不同。但史詩中的貝武夫與電影同樣是因為滅食人魔有功,而當上了王位的繼承人,進而成為國王。
夢時代的3D特效,筆者不是那一科技的專家。但是直言,並沒有高雄科工館立體大螢幕更厲害。但,那可能並不是3DMAX科技的極限吧,畢竟誰也不希望貝武夫脫光了身子在你面前超近的地方跟食人魔打鬥吧。
晚上9:43 | 標籤: 電影, 藝文 | 0 Comments
WSJ → Open or Not open
MMDays為其讀者提供資訊、評論之外,更致力於提供讀者許多知性的服務。例如最近推出了「MMDays論壇」,提供讀者進一步參與MM- Days探討各種時事議題的管道。無非是達成了Web 2.0中,人與人「互動」的精神,也展現了經營者的用心。身為一個MMDays的讀者,在讀其網站比讀書還要勤的狀況下,我覺得很愉快。
而今,MMDays論壇的第一個議題「WSJ應該免費開放嗎?」已經貼出。理當是在所不辭的來參與,提出一些個人的小小見解。有話道:「真理是越辯越明」,還記得年輕時參加的辯論杯賽的開幕式,台上的老大們致詞時總少不了這句。
我記得,我是在看八月某期的天下雜誌時,才看到新聞集團(News-G r oup)收購道瓊社(Dow Jones)這篇新聞。而屬於道瓊社旗下的華爾街日報,也當然順勢地成為新聞集團旗下的報紙。而當時天下雜誌的文章中,好像是指出,梅鐸為什麼要砸下大錢購買開始一間一間撐不下去的實體報商。梅鐸此棋一下,各界早就直接料想他會有什麼作為來好好整理一下他剛納進手中的華爾街日報。而如今,梅先生也親口證實了這句話,他考慮將已經行之有年的華爾街日報網路收費訂閱的模式,轉變成免費觀看。
且讓我們看一下數據,依目前收費會員來看約有 100 萬人,收益約在 5, 000 萬美元之譜。梅鐸在新聞中指出,他的算盤是,開放之後,全球會員將會從 100 萬人提升到 1, 000 - 1, 500 萬人之間。而從數據顯示,整體大環境來說線上廣告的收入增加了,實體印刷版的收入減少了。分析師認為,梅鐸之所以有這樣的決定,還另外來自於雅虎財金的線上廣告收入費用逐年成長,雅虎財金預計明年廣告收入將達到 2.5 億到 3.5 億美元之間。
引用自MMDays的文章告訴我們,梅鐸似乎是相中了線上廣告的龐大收入。配合著實體報紙的廣告收益持續不回頭地下降,梅鐸覺得,或者他在還沒收購道瓊之前就已經想到,他一定得讓WS改變。他也一定得改變,沒有人在收購了一間獲利能力持續下降的公司後不做點什麼的。
改變模式的動機,線上廣告的收益。這一點,筆者暫時給予認同。但是WSJ要注意到的是,一但變成免費的模式,觀看網頁的客戶就像是游離的選民。也許當WSJ還是訂閱模式的時候,會訂閱網路版的客戶,可能是一位專業投資經理人、公司執行長,或某某主管。而他們對WSJ這類報紙的需求,來自於工作上的需要。所以依附著這種需要,附帶著訂閱合約的約束,他們關注於這份報紙的力量轉換成了WSJ訂閱版的廣告商吸引力。廣告商知道,他們刊登廣告後,只要連續登幾天,就有可能被連續的注意到。
而免費的模式,可能就有別的變數了。一旦開放後,我們先談原來那些訂購者的情況。他們可能會持續關注WSJ,但是同時的去關注其他的相關議題的報紙,例如金融時報。再者,那些新進來的觀看群呢?首先,這邊要描述的是,WSJ似乎是一份專業的金融報紙,這樣專業的閱讀需求,是否將要飽和?還是真的跟梅鐸說的一樣,會增加將近十五倍的巨大閱讀者?而如果真的如梅鐸所言,那我們接著下來看看兩個問題。第一個,增加的讀者是否真有如此專業的閱讀需求?第二個,增加者來自於美國本土,還是國外?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筆者認為會影響到WSJ開放以後的內容走向。筆者前面已經講過,開放後,讀者就向游離的選民。他只是像訂閱奇摩新聞RSS一樣,看看清單,找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其他的?「將所有項目標示為已閱讀」。如果真是如此,廣告商還會有如此大的興趣來刊登廣告嗎?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會影響到廣告商的一個因素。畢竟如果是本土的廣告,外國讀者甩都不甩吧。
然,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所產生的問題呢。簡單的道理,筆者認為在配套措施要動點頭腦。
* 逐步開放內容或是還是有幾個專欄跟報紙有部分差異化 * 部分內容更新時間的差距 * print & online版的內容差異化以降低訂閱量下降的衝擊 * print版本有完整的專欄 (Online可能較晚更新) * online有最新的live訊息 (篇幅短的update) * 考慮廣告形式? 是傳統banner 或是還有專為財務金融方試的廣告系統呢? * 其它…
套一句星期天先生的話:「變革一定是對的」。梅鐸下了這步棋之後,之後如何佈局,才會是整盤棋是否能贏的重點,因為這步開放的棋只是基礎。
上午11:09 | 標籤: 科技, 網路, Web 2.0 | 0 Comments